【党史学习教育】三件文物,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2021-06-23 11:19:18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抗美援朝战争保存下来的文物背后的故事,从中汲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磅礴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创作手稿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厅的一面红墙上,有一个小小的壁龛,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笺纸,红色的竖线条内用蓝黑色墨水清晰地书写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就是周巍峙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谱曲的手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打退侵略者,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户破则堂危,唇亡则齿寒,虽然此时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党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共同抗击侵略者。

  入朝作战前,志愿军各部队普遍召开了出国作战誓师大会,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激发起部队官兵的强烈爱国热情,志愿军战士对美国侵略者的罪行义愤填膺,纷纷主动请战,写志愿书、保证书和要求打头阵当先锋的决心书。基层连队的各班、战斗小组和个人都制定了立功计划,许多人刺破手指,写血书以示杀敌报国的决心,部队的战斗情绪空前高涨。

  1950年10月,志愿军炮兵第1师开到鸭绿江边的安东(今丹东)市集结待命,准备入朝作战。在战前动员会上,第26团5连的战士们群情振奋,斗志高昂,连指导员麻扶摇被战士们高昂的战斗热情所感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提笔写下了一首出征诗:“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的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鲜,打败美帝野心狼!”并在团、师的誓师大会上宣读。

  1950年11月26日,新华社记者陈伯坚在他撰写的战地通讯《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中,引用了这首诗,并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将“中华的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上。时任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的周巍峙被这首诗的豪迈气概所感动,灵感迸发,仅用半个小时就谱好曲,将歌名定为《打败美帝野心狼》,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之后,周巍峙又对旋律和歌词作了改动,将“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将“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将歌名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再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发表后,迅速在国内和朝鲜战场广为传唱,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战斗热情。英雄的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用一次次卓绝胜利,把侵略者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这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独具特色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赢得尊严和自信。

  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旋律依然响彻大江南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拼搏。


授予激战松骨峰英雄连队的锦旗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厅,陈列着一面“攻守兼备”锦旗,旗帜的左上方,用黄色和银色丝线绣着一枚熠熠闪光的金星,金星中间是一名握枪的志愿军战士,他正高高地扬起手臂,仿佛在发出胜利的召唤。这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志愿军在松骨峰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的一面锦旗。

  松骨峰战斗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壮烈的战斗之一,是“钢少气多”的我军战胜“钢多气少”的世界头号强敌的生动缩影。1950年11月30日,美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围歼后仓皇向南逃窜,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奉命穿插到松骨峰,阻击南逃的美军,3连担任尖刀连。当3连的战士们刚刚登上松骨峰阵地,败逃的敌人就赶来了,战斗立即打响。敌人以18辆坦克、32架飞机和几十门火炮,对松骨峰阵地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进攻,松骨峰阵地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炮弹、炸弹犁起了一个个弹坑,黄土变成了黑土,石头炸成了粉末。然而,战士们就在这烧红的阵地上,高喊着口号,一次次把敌人打退。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替;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代替……最后,连炊事员和通信员也加入了战斗。战斗结束时,120名战士中只有7人活了下来,但他们共打退了敌人的5次冲锋,毙伤500余人,阻击了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之下的美军部队,使之8个小时未能前进一步,为大部队歼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松骨峰战斗结束后,作家魏巍以3连的战斗故事为素材,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为志愿军战士赢得了“最可爱的人”的美誉。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在掩埋烈士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在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像松骨峰阵地上这种闪耀着血性光辉的英雄和集体不胜枚举。从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到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辟道路的黄继光,再到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烈火烧身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志愿军将士抱着“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墙”的必胜信念,以血性胆气激荡着战斗豪情,以钢铁意志磨砺着尖刀利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敌人的敬畏和尊重。

  抗美援朝纪念馆建馆以后,第38军112师335团将这面珍贵的“攻守兼备”锦旗捐赠给纪念馆。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这面旗帜与其他99面战旗组成了“百面战旗”方阵,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精神不灭,永续传承。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部战区陆军某师,他在反映该师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激战松骨峰情况的展板前,感慨地说,这一仗打得很激烈,官兵战斗作风很顽强。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上甘岭上的碎石粉末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一级文物中,有一盒碎石与岩石粉末,里面夹杂着许多弹头与弹片,这是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战士从阵地上采集留下的纪念。在这盒战士们随手采集的粉末中,里面竟有十几个弹头与弹片。如今,它被静静地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中,向大家述说着那场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

  1952年10月,敌军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线反击打击下,在战场上已经丧失了主动权。为了摆脱战场上和谈判中的被动局面,10月14日,敌军集中兵力向志愿军部队发动了自1951年秋季以来规模最大的、以上甘岭地区为主要进攻目标的“金化攻势”。

  上甘岭战役分为三个阶段,即双方反复争夺高地、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以及决定性反击与巩固阵地。经过第一阶段作战后,本想通过“金化攻势”扭转战场被动局面的敌军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无论是作战时间、投入兵力还是人员伤亡,都大大地超出了原定计划,敌人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打下去。此后,双方都不断地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增加兵力,使上甘岭从最初以连为单位的小型战斗逐步升级,发展成为大规模战役。

  最终,在仅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敌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坦克170余辆,出动飞机3000余架次,动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平均每天发射炮弹2.4万余发,投掷重磅炸弹500多枚;志愿军先后投入兵力4万余人,各类火炮500余门,发射炮弹35万余发。双方兵力、火力的密集程度和战斗的激烈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极其罕见,两个高地的山头被削低了2米,山上的土石被炸成1米多厚的粉末。然而,志愿军在粮弹紧缺的残酷条件下,发扬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了阵地上。在43天的激战中,共歼敌2.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的“金化攻势”,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世界现代战争史上坚守防御作战的典范。

  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了为了部队反击胜利,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眼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孤胆奋战,一人一天打退敌人41次冲击,歼敌280余人的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双腿被炸断,来回爬行指挥,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的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以及易才学、王合良、薛志高、王彦林等许多二级战斗英雄……他们的名字永远地印刻在了上甘岭阵地上,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世流传。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追寻先烈足迹,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发扬上甘岭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为取得新的胜利奋勇前进。


来    源:党建网微平台

编    辑:罗晓婷

编    审:罗林坤

审    核:朱海茶

热门评论
打开丰顺发布查看更多评论
没看够!下载个丰顺发布呗!
丰顺发布 深一度,快一步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