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党员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精神信仰、政治信仰,具有心理认同的实践本质。也就是说,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长期的党性修养、党性锻炼中生成的,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认同过程。
认同问题说到底是个人基于价值权衡的心理选择和思维变化问题。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提升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应着力构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认同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增强“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本身并不能自然地构成一种信仰,只有在一定的社会主体充分理解、接受并信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分析,以及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之后,它才转化为一种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需要两个要件:一是认知;二是认同。
通过发放问卷和座谈交流发现,当前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信仰缺失”问题,原因在于“认知”和“认同”两个要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一方面,很多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深入、不系统,普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知之甚少”“知之甚浅”“知之甚窄”的问题。另一方面,缺乏认同,即未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认知转化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认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认知基础上,着力构建真理认同机制。
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原理与学说史,以“学深”深化认知。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原原本本学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认真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系统地熟悉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感悟真理的力量,增加思考的深度。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干部培训、远程教育以及党报党刊、党建网络、微博微信等学习教育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中,通过学习与思考、加工与整合,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知体系和知识结构。
二是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悟透”获致认同。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时指出,我们“主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分清重大原则问题的是非界限,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能力,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促使党员干部由学习自觉转化为思想自觉,由思想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
认知认同仅仅是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这一阶段的认知是浅表的,也是局限的、初步的,有待于进一步上升到情感认同。只有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真正从心底形成价值认同,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真正内化于心。
通过发放问卷和座谈交流发现,党员干部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还普遍存在“功利色彩浓厚”“实用主义突出”“利己性主导”等问题。因此,从情感角度看,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困惑”“信仰缺失”问题,就是未能将马克思主义认知层面的“真理认同”转化为情感层面的“价值认同”。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在强化认知认同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机制。
一是通过体验马克思主义时代境遇,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学习的起点或知识的获取首先是来自人们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结合革命先烈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进行革命情感教育,培养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情感;结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西方兴起的“马克思热”以及一些重大国际事件,揭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培养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情感;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和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情感;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信仰情感。
二是通过反思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3个主要组成部分。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是通过树立马克思主义现实典型,增强马克思主义情感认同。摒弃居高临下、教科书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力宣传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富有时代特色的党员干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用真切情感去感染、感化、感动人民群众,以实现情感的共鸣,激发和驱动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等各方面自觉以共产党员为参照,主动审视、检省、调节自身的行为,增强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模范客体的情感认同。
意志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意志认同是内化的最高境界,情感认同只有上升到意志认同,最终才能成为支配行为的稳定信念,进而指导行动。基于认知基础之上的、注入了主体激情的信仰,一旦成为主体所追求的对象,就会产生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意志力量。
通过发放问卷和座谈交流发现,党员干部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还存在“精神懈怠”“信念动摇”等问题。虽然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书读得多了、理论水平提高了,但从意志角度看,就是未能将认知层面“思想观念”转化为意志层面的“理想信念”。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认知、情感基础之上,磨练意志、提高意志力,着力构建意志认同机制。
一是以理想引导现实,引导党员干部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站稳立场,保持定力,在严峻风险考验面前磨练意志,不断增强意志力。现阶段,党面临的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具有尖锐性和严峻性。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坚持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党员干部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不断增强执政为民、拒腐防变的意志力,在面对各种名利诱惑时能作出符合党和人民利益的抉择,在困难挫折面前能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忘我的信念,在成绩荣誉面前能够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向着最高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努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二是要以信念整合观念,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敢于亮剑,勇于担当,在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上磨练意志,不断增强意志力。现阶段,国际社会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趋势,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和转型的历史时期,国内社会思潮日趋活跃,这些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以至意识形态和改革发展稳定产生重要影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引领当今社会各种观念,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政治立场,做到对党绝对忠诚。
三是要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深入调查研究,在基层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不断增强意志力。学风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风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学风。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与推进工作结合起来、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牢固树立基层观念,感受基层味道,汲取基层营养,增强基层情怀,在基层艰苦环境中磨练意志,在基层摸爬滚打中提高本领。
行为是信仰的外化,行为认同是信仰的目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如果仅仅停留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意志认同基础上,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信仰只有转化为实践的价值准则和现实的行为规范,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有作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增强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认知、情感、意志认同基础上,着力在行为体验、行为调整和行为稳定三大阶段构建行为认同机制。
一是在行为体验阶段,构建典型示范机制。所谓行为体验,是指主体在行为驱动力的作用下,以具体的行为活动验证信仰的真理性,从而达到进一步的认同。“体验”就是要求信仰者去“做”、去“感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榜样的力量有利于引导党员干部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学习,从而达到榜样示范引领的作用。在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行为认同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典型、树立榜样,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在行为调整阶段,构建自律调节机制。所谓行为调整,是主体能够认识到自我心理矛盾及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行为决策的过程。行为调整是个复杂的自我说服过程,是由“他律”到“自律”转变过程。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构建自律调节机制。
三是在行为稳定阶段,构建固化长效机制。所谓行为稳定,表现为矛盾与冲突出现的频率与强度逐渐降低,是行为体验的逐渐稳定和固化。行为稳定性发展方向就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行为认同发展的目标与归宿。要构建行为固化机制,依据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促进党员干部按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要求养成行为模式,使其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遵循。
总之,马克思主义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达,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认同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前提,意志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目的。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由“知识认知”内化为“真理认同”,从“真理认同”提升到“情感认同”再上升到“意志认同”,最后外化为“行为认同”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建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