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弱的灯光经铁架的照射显得格外刺眼,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房间里很平静,唯一能听到的是一位老人的喘气声,还有周围人的哭泣声。我带着哭腔,低声唤爷爷,老人用力地睁开了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用龟裂的手抚摸着我,吃力地一字一字地吐出声:“孩子,别哭,爷爷不走,爷爷是党员,还未完成祖国托付的重任,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完成,我还要看着你们长大成才。孩子,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你这丫头,常偷懒,不认真学习,你要记住,是党养育了我们,咱们不能忘本。你要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要为祖国作贡献。”爷爷眼中饱含泪珠望着我:“希望这代人能努力成才,扛起祖国复兴的重任,让下一代过得更好。”爷爷面露笑容,安详地离开了,随着一阵哭声,仿佛又回到了60年前,那些画面,就好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眼前……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爷爷成长的阶段。由于新中国刚成立,经济底子薄弱,各方面物资都很短缺,尤其是粮食。国家鉴于粮食有限,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并以家庭为单位配发票证,用来规划物资发放,如买肉用肉票,买米用粮票,买糖用糖票……尽管有票,但仍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在农村,大家吃的都是杂粮糙米、野菜、稀饭,每到冬寒时节,一家人围着大灶,喝着稀粥。据爷爷回忆,在粮食紧缺的年代,特别是青黄不接的三月,村民就会去摘黄皮叶、柳树叶放到开水锅里烫一烫就塞进嘴里,那味道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那时候爷爷就立志要改变生活,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让大家都能吃饱喝足。
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国家的经济渐渐有了起色,“包产到户”落实到每村每户,挨饿受冻也渐渐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在邓小平主席的带领下,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中国也开始融入世界发展潮流。爷爷通过了高考,并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当年的愿望。本可以留在城市里工作的,但爷爷非要留在大山里,担任村长。爷爷把种植技术手把手教给村民,还带头修路、建水库。村里大多村民都是文盲,不认字、不会计算,常被外地商人骗,爷爷不甘心,到处筹钱建了一所小学。
如今社会进步了,而爷爷老了,但他对党的热情至终未变。他常教导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是老一辈共产党员流血流泪换来的。因此,我们应勤俭节约,跟紧时代步伐,砥砺前行,绝对不能骄傲自大。”记得小时候过中秋节,我把一只带毛的鸡腿扔在装骨的盘子里,爷爷见状,皱着眉头,盯着我。我见情况不妙,又赶紧把鸡腿拿起来吃掉,这时候爷爷才露出笑容,并语重深长地说:“孩子,你知道爷爷那个年代吃什么吗?”“不知道。”“吃草、吃树皮腰带。”我惊讶地望着爷爷,问道:“爷爷以前没有肉吃吗?”爷爷笑着回答:“肉在当时是天价之宝,白米饭也是一种奢想。所以,你要记住,以前的日子很困难,现在的日子很美好、很幸福,你要懂得珍惜,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创造更好的生活。”从那次对话中,我领悟到自己需要担负的重任。
21世纪初,爸爸完成了学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并结婚生子,搬往城里。爸爸多次接爷爷去享福,但爷爷都一一拒绝,他说:“人都去了城市,田谁来耕啊?粮食是国家的血脉,血脉不能断,我要留在村里,我是党员,我要为祖国效力,让每个人都能吃饱穿足。”
爷爷走了十几年,家乡也变化很大。在政府规划下,泥土路成了沥青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农业生产机械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带领下,国家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8亿多人口实现了脱贫,300多万扶贫干部党员奔赴战场,现在没有一个人挨饿受冻,爷爷临终前的遗愿也实现了。回顾2019年,中国年轻女排十一连胜,为国争光,激励亿万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展望今夕,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暴发,全国1.2万余名“90后”“00后”青年驰援武汉,与武汉同生死、共奋斗,坚持人民至上,穿上战袍,不计报酬,不畏生死,冲锋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我也未辜负爷爷的教导,顺利考上了以蔡廷锴将军命名的学校。这一切的一切,爷爷,您看到了也一定很欣慰吧。(林金妍)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严靖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