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罗定市太平镇紧扣美丽圩镇“五美”发展目标,围绕“泷州古城,人文太平”的定位,按照“一带三廊(“一带”是太平河滨水景观带,“三廊”是沿圩镇主要道路绿化带形成的三条绿化廊道)串多点,生态绿楔引入城”的思路,对面积2.2平方公里的圩镇精准发力,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入手,着力推进规划设计底色、民生福祉本色、城乡面貌景色、产业发展特色、基层治理活色的“五色攻坚行动”,全速推进美丽圩镇创建。
规划编制先行是基础。太平镇在美丽圩镇创建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兼顾长远目标与当下短板,兼顾历史文化与群众需求,精准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编制了《罗定市太平镇总体规划(2013-2030)》《罗定市太平美丽圩镇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执行有力、落实到位。
空间布局优化是核心。结合圩镇现状布局特点、地形地貌和镇区的性质,太平镇按“一心、三轴、六组团”的空间结构,确定了圩镇扩容发展“东进、北拓、南延”战略,“一心、一轴、二带、多廊点”的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以及圩镇“一带三廊串多点,生态绿楔引入城”的景观结构布局。
△改造后的城东大道
人文深度挖掘是载体。太平镇至今仍保留大逻营、泷州古城、引太水闸、傍城岗碑刻等7处被列入罗定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物,现规划在镇建设文化展示馆,将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文物、古遗迹展示出来,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涵养人心。同时,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完善了圩镇一河两岸的文体设施,建起了配套8000多册图书的文化站, 投入100多万元在新桥头打造了长约60米的宣传长廊,在府前路、过境公路灯柱、太平中学背路灯制作宣传广告牌、中国结等200多个。
△双角村石人像,唐朝以前立。石人露出地面高2.5米,胸围1.7米,颈围1.35米,有髻,像一位唐代贵妇。据传山上原有石人两个,今村中存有另一石人的脚箍。2011年2月公布为罗定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全方位提升立体空间。圩镇整治覆盖“空中、地上、地面、地下”全方位进行提升。对府前路、城东大道、丽塘大道的架空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电力等“四网”三线乱拉乱挂开展“空中”线路整治,累计12公里。对城东大道两边的房屋进行建筑外立面整治,并增加标牌标识,在三轴完成了9.3公里的人行道阶砖铺设、三廊绿化带9.5公里,统一广告招牌150多个,营造文化气息的“地上”改造。对主街道进行地面改造,累计铺设了72600平方米柏油路面,划定了600多个停车位。完善圩镇内雨污分流17公里、给排水功能16公里,组织整治圩镇集贸市场,累计开展“六乱”整治800多处,全部达到“三有、四无”(有环卫设施、有保洁人员、有管理人员,无卫生死角、无乱堆乱放、无流动摊点、无违章搭建),实现干净整洁有序的“地下”改造。
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从教育协会到罗定市首个镇级教育基金会,在捐资助学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乡贤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截至目前,累计筹集4500多万元用于支持罗定市太平镇中小学校建设、历年发放助学奖学奖教金,全面推进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镇工作。同时,进一步优化了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引入企业兴办启航幼儿园,有效增加了优质学位,缓解了入学难的压力。太平卫生院升级改造加快推进,综合科正式开科,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就医环境。加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 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新模式,新建3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推进圩镇扩容提质。太平镇注重以人为本,产城人融合,全面盘活圩镇闲置土地、资源、资产,充分利用太平河贯穿圩镇的地理优势,在沿河一带打造集精品商业住宅、优质中小学校、医院、商贸、农贸市场、文体广场等于一体的“优质生活圈”。圩镇常住人口达18000多人(全镇常住人口40591人),大大提升圩镇“集聚度”,促进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
△党建广场
做好“水文章”。为贯通太平河水岸空间,优化水质环境,完善便民设施,实现碧道、绿道、慢行道互联互通、成网成片,满足群众“水岸游憩”的向往,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对太平河段进行整治,河道清淤、新建堤防累计6公里,新建穿堤水涵闸10座,改造陂头1座,形成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投入40多万元,借鉴云南玉溪、浙江德清的党建文化园建设经验,在太平“一河两岸”规划打造“党建主题文化长廊”。
△一河两岸打造党建主题文化长廊
打造特色农贸街。在沿江西路以生态碧道为背景,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和特色,新建标志性农贸街牌坊,打造集吃、行、游、购、娱于一体的1.5公里特色农贸街。特色农贸街划分水果蔬菜区、特色小食区、工艺品区、成衣市场区,各功能区的商家尽情展现商品特色,既有含风俗习惯、祖辈传承的老工艺,也有最新流行的新产品,极大地繁荣了商业交流,丰富了居民的生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特色农贸街
依托自然优势,把农业产业规模化作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突破口。依托“广东省蚕桑专业镇”的资源、品牌优势,在双角村打造8000亩的农业产业园,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教育体验、健康养生、加工生产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太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优良的生态环境,宜种宜养,坚持“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太东、洞美、古龙、太西、太北、西良、镇安等村构建了稻米、辣椒、南药、百香鸡等“1+N”的种养发展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水稻种植基地
△蚕桑基地
△辣椒种植基地
△南罗百香鸡养殖基地
挖掘资源优势,把培育新兴业态作为提升产业基础的切入口。选址于大汶塘引进的罗定市福第豆豉鸡产业园项目,以打造成为国家级产业园(带)为目标,计划投入20亿元致力于打造种养、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在原有养殖巴戟鸡、三黄鸡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计划新增豆类种植、养鸡基地约5.5万亩,带动临近镇、村农户4万多户,增加就业5000多人,为每户农户年收入增加8000多元,促进农业就近就地产业化、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同时,规划设计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观光线路,打造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试业中的罗定市福第豆豉鸡产业园
太平镇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美丽圩镇创建的新思路,发挥“一统揽,两作用”的机制,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推行“党建+微网格”的治理模式,以“网格长+专业网格员+N个联络员”推动创建工作精细化,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治理体系格局。1200余户6000余名党员下沉到基层,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并根据创建的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再作优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
下一步,太平镇坚决贯彻落实云浮市委“4321”工程,以“三个就近就地”为目标,以这次美丽圩镇创建专项竞赛为契机,总结竞赛经验,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坚实的作风,科学谋划深化创建,推进太平引太工程管理处到渡头桥14.5公里泷江碧道建设,增设配套公园、栈道、驿站等游憩设施,推进“人文+生态”美,实现滨水空间的高效利用;同时完善河滩生态修复,结合防洪排涝的水安全需求打造生态宜居、亲水乐活的滨水景观带,形成“人文深、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景观长廊,提升太平镇宜居城镇品位,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罗定市太平镇位于罗定市南部,东与罗平接壤,南与信宜市交界,西、北与罗镜毗邻,是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美丽小镇。隋大业三年(607年)至唐武德四年间,太平又称泷州城,俗称古窦州。明万历五年至清末隶属罗定州二都。镇驻地清末建圩时取名太平,寓意:民安物泰,从此不受干扰。近年来,太平镇先后荣获“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蚕桑产业)”“广东省宜居镇(街)”“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专业镇”“云浮市文明镇(街)”等称号。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廖荣波
通讯员:蓝芷玲
责编:王铭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