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与中国现代化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顾海良
一百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丰富和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中。在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局面,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深刻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光辉史册中。
为中国现代化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难探索,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为国家现代化奔走呐喊。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同志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清醒认识到,“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重要任务。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指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就指明了实现现代化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生动概括了中国现代化的特征,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认识的升华。“中国式的现代化”与“小康社会”建设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深化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发展步骤和阶段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境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步骤。这成为我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成为接续推进“中国式的现代化”的路标。在“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基本实现时,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中国式的现代化”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的宏伟蓝图,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认识的深化。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战略步骤,体现了坚持远大目标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统一、相对应,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内涵。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完整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不仅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和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
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集中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能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创造现代化建设的新奇迹。
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方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党员、干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
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就不会有坚强的政党。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更大功夫。
矢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有了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并最终取得胜利。我们党的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党的一百年,就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矢志践行党的初心使命。
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回溯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夏明翰、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焦裕禄、时传祥等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止……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把握历史脉络中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作者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
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
张巨成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才能把党史学习这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学习好,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前进动力。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中把握规律和趋势,关键在于把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要号召我们的同志学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总结历史、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明确方向。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遵义会议开启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我们党运用唯物史观科学总结过去,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开辟正确前进道路。
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党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学习党史,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树立全面、历史、辩证的立场和方法。既要把党史当作系统整体来看待,也要把党史当作动态过程来认识;既要把握党史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把握党和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和评价,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继续开拓前进增添智慧和勇气。运用唯物史观学习历史,要善于透过一个个历史事件探求其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从而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提升对规律的运用能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比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一规律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在学习党史中,要充分认识我们党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也要进一步认识到,这些贡献和成就深刻体现了我们党把握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及时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为发展增添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对一些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危害影响等,要有深刻认识,自觉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剖析和批判,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和定力,不断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矢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以史为镜 以史明志
从党史中汲取前进智慧和力量
赵纪萍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突出重点、明确要求、务求实效,教育引导全体党员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把稳思想之舵。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筑牢信仰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性、中国革命道路选择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艰巨性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运动规律认识得越深刻,理想信念就越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接续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依然要靠全党全国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保持昂扬精神。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些宝贵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崇高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和巨大优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汲取实践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既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自觉主动学,带着问题学,从党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又要注重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来源:云浮日报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