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郁南县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取得扶贫资产“保值增值”和收益分配“用好用活”的良好成效。
2019年11月6至7日,省扶贫督查组到郁南县督查脱贫攻坚工作时,了解到该县扶贫资产管理到位并产生良好的效益,对该县产业扶贫发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要总结好扶贫资产管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资产长效管理新机制,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事业作出“郁南贡献”。
2016年以来,郁南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1393.94万元,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404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户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至2020年5月底,该县1.99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25条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两办法四制度”
确保扶贫资产安全运行
为确保扶贫资产的安全运行、保值增值,郁南县制定出台《郁南县扶贫资产管理办法(试行)》《郁南县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使用办法(试行)》等2份规范性文件,配套出台扶贫资产确权登记、扶贫资产处置、扶贫资产监管和扶贫资产管理公开等相关制度,形成“两办法四制度”的制度体系,在扶贫资产界定分类、确权移交、资产运营、收益分配、监督管理和信息公开等“六大环节”形成一套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该县从一开始就确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作为扶贫资产管理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扶贫资金资产管理的全过程。
该县按有无资金收益,把全县扶贫资产分为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公益性扶贫资产“两类资产”,并明确权属和管理责任,实现保值增值、分红获利。目前,该县已确权登记扶贫资产1332个,资产总额3.083亿元。
为规范扶贫资产收益分配使用,该县以脱贫攻坚期为界限,实行收益分配“一变一不变”。即在脱贫攻坚期内,收益分配方案按原有批复进行分配。在脱贫攻坚结束后,村所得的收益,重新按县、镇和村以3:2:5的比例分配。并明确分配到村集体收益的50%必须用于困难群众的救助、补贴和慰问,其中40%用于有劳动力贫困户困难救助和生活补助、不超过10%的收益用于困难群众慰问。该县还进一步规定,县镇级扶贫资产收益分红,以扶贫开发为宗旨,必须用于扶贫开发相关事业。
“多项叠加”防控措施
确保扶贫资产“零风险”
该县通过扶贫资产评估制度,使资产及时得到评估,并为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明确的标准。目前,郁南县扶贫资产评估工作已100%完成。在扶贫资产风险防控中,根据资产类别、资产规模和经营方式等因素,针对性采取多方协议、他权抵押、财产保险、驻企监管等“多项叠加”防控措施,系统性防范扶贫资产经营亏损、监管失位等问题,确保扶贫资产“零风险”。
为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该县坚持发展长期产业和中短期产业相结合,对村集体项目,一方面对经营者采取担保的形式有效降低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党建引领+股份制+大数据”的模式,让扶贫资产项目始终在党组织领导下管理,一旦经营方经营情况出现亏损,党组织将及时通过股东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来决定是否继续履行合约和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监督经营方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县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中心注册成立郁南县兴富投资有限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承接扶贫资产营运管理,承接以县统筹各镇、村入股的扶贫专项资金3500万元,并先后选派9名专业人员从事驻企监管、资产评估、项目管理、风险防控、财务核算等核心业务,实现资产经营专职化、专业化。目前,该公司已实施“资产收益”合作项目6个,平均收益率达10%以上。
同时,该县将助力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资产运营的主攻方向,以“企业+产业”双渠道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先后引进和培育了温氏集团公司、广东顺诚畜牧有限公司等8家大型龙头企业,在县域内统筹发展“特色农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三大扶贫产业,助推扶贫对象增收脱贫。并利用龙头企业发挥辐射效应,带动全县扶贫产业优先聘请扶贫对象参与种养,帮助扶贫对象就地就业,以固定分红和就业带动扶贫对象持续增收。截至2019年底,全县特色农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等扶贫产业为贫困户分红共3200多万元,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此外,该县明确脱贫攻坚期后扶贫资产收益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及乡村振兴领域,收益的一部分将围绕改善农村相对落后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修建、完善和维护微小型公益性生产设施、微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施、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贫困户住房改造及修缮和村容村貌提升等乡村振兴农村公益性项目,从根本上破解镇村公共服务的资金瓶颈,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来源:云浮日报
特约记者:叶锦生
责任编辑:植发炜 陈小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