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书信
温坚培
我父亲已年近九旬,仍耳聪目明,住在同城我弟弟家,我有空便去陪他聊天。有一次回忆起从前父子俩经常书信往来的事,父亲说,那时写封信要一两个小时,现在虽然有微信,互相联系方便多了,但因为打字不熟练,还是觉得写信更得心应手。
书信,作为千百年来传递信息、情感交流的一种载体,随着通讯技术智能化的发展,已经日渐式微,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常用“言而无信”戏叹书信的渐行渐远。不过我总觉得,从手机里蹦出来的文字少了些灵性,有点冷若冰霜,而传统书信中散发着墨香的一行行手写体,充满生活气息,使人感到亲切温馨。
改革开放之初,我离开家乡到县城的重点中学读高中,家里便开始给我写信。信一般由当小学教师的父亲执笔,但我在信中能看出哪部分内容是母亲的旨意。父母担心我生活不习惯,想家,所以信的内容多是家里的日常琐事和家人的身体情况,最后几行是希望我安心读书,争取进步,还提醒我不用回信以免影响学习。
父亲的字写得刚劲有力、棱角分明、挥洒飘逸,每封信总是厚厚的好几页。见字如见面,我每次看父亲的信,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就好像从来没有离开家一样。
高中毕业后,我参加高考被北方的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由于路途遥远,4年大学中我很少回家,主要靠书信和家里保持联系。
记得刚到学校,我不顾长途跋涉舟车劳顿,第一时间找到校内的邮局,在简易的桌子上写信给家里报平安。之后我就掐着日子盼回信,一直到第12天,才在宿舍楼传达室一堆五颜六色的信件中,看到一封特别厚的信,信封上是父亲那熟悉的笔迹。欣喜若狂的我拿了信,飞跑上楼回宿舍,像猴子般爬上自己的上铺,迫不及待地撕开封口,父亲信中那一行行蘸满亲情的文字映入眼帘,像家乡的山泉般汨汨流进我干渴的心田。
父亲在信中说,我的信发出第6天才收到,当天全家欢天喜地,大家争相传阅我的信,祖母不认字,父亲便读给她听。父亲连夜给我回信,把我离家后的情况细说了一遍,然后就说这段时间经常有亲戚朋友和当地干部来家串门,都是来祝贺、褒扬我考上大学的。父亲叮嘱我今后要多写信回来,把学校的学习生活,城市的所见所闻,都详细告诉他们,亲友们很喜欢听。在信的最后,父亲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说我是当地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是村里的骄傲,是父母的骄傲,是弟弟妹妹的榜样。
我一口气将父亲的信读了3遍,然后闭上眼睛,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一般,家乡亲人的音容笑貌、温言絮语,一个个镜头清晰可见,一声声呼唤真真切切……
那天晚上我早早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占了一个座位,摊开信纸给家里回信。信中写了沿途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喜悦,写了思念家乡亲人和感恩父母养育之情,写了学校厚重的校史和美丽的校园风光,写了北方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写了可亲可敬的老师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洋洋洒洒10多页,一气呵成。第二天一早去邮局寄信,营业员将信过秤后说超重了,要贴2枚8分钱的邮票。
大学期间,看信、回信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远方的信,时刻牵动一个游子的心,日子就在翘首企盼中一天天过去,留下的是厚实的专业知识,还有挥之不去的乡愁。
后来发现父亲的来信多是报喜不报忧,我就在信中将自己牵挂的事情一个个地问。其实父亲也是一样的担忧,于是来信中也多了“你妈说”“阿嫲问”“弟妹想知道”等句式,我也不隐瞒,将气候的不适应,生活的不习惯,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苦恼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告诉父母,父亲的来信中便多了安慰的话语、励志的故事。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地区工作,当时心理落差很大,思想苦闷,工作不安心。父亲及时来信开导我,他在信中说,当前国家改革开放,要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哪里都需要人才,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更是用武之地。父亲还说,他当年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当教师,一干就是15年,最后都舍不得离开。正是由于父亲的支持鼓励和现身说法的教育,让我吃了定心丸般稳定了情绪,之后我努力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父亲的书信,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就像黑夜迷路时的光和冬天严寒中的火,每一封都弥足珍贵。多年前,我将父亲写给我的200多封书信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用书盒装好存放在书柜里,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虽然时光流逝岁月荏苒,但仍能从已发黄的信笺里感受到父母的殷殷教诲和融融春晖,忆起自己当年的风华正茂和初心情怀。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黄进健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