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新兴县的民国史,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叶洁芸。他是新兴县最后一位秀才,自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先后在地方和军队担任过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出任过民国新兴、琼山、阳春、增城、开平等县的县长;辞官还乡后,扩建明德小学、创办明德中学,协助进步青年奔赴延安,主持编纂《新兴县志》……他曾资助胞弟、新中国首位贸易部部长叶季壮从事革命活动,他们的兄弟情谊,被乡亲们喻为“不曾破裂的国共合作”。不久前,笔者联系上叶洁芸次子叶佩弦,听他讲述了父亲充满传奇的一生。
叶季壮与叶洁芸故居
出身寒门
考取秀才后科举路断
叶洁芸1882年出生于新兴县水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叶新国,母亲梁氏。他原名叶毓坤,字光照,洁芸是他的号。新兴民间一直流传着土地最多的是“第一高(村),第二(单)碟,第三水湄叶”。当年水湄村叶氏家族,年收租一千石以上的大户屈指难数。叶新国只有几亩薄地,连温饱也难以维持。叶洁芸的三弟叶季壮出生还未满月,母亲梁氏便去世。叶新国除了要送叶洁芸上学,还要雇人养育叶季壮,继配生下三个子女后,一家十口人的温饱更是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曾试图经商,卖出一半农田后,举债在船岗墟开了间 “生记”熟盐铺,因生意不好,半年未到即停业。之后,他日间率家人到村北白马岗垦荒种植烟草,夜间则点松火到江里捕鱼虾,黎明拿到船岗墟卖。
生性聪明的叶洁芸不负父亲重望,入塾后,勤于攻读,在科举制度废除前,顺利通过童试,成为庠生(俗称秀才),但未待参加乡试,清政府便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这样,叶洁芸通过科举改变家境的愿望落空了。已经精通四书五经、旁及诸子百家、一心求仕的他很不甘心,于两年后入读广东法政学堂。毕业后,先后署南海初级检察厅检察官、新会商埠地方检察厅检察官、广州地方审判厅民庭推事。1920年秋,陈炯明部粤军军长叶举驻肇庆兼任广东第八区善后处主任,委任叶洁芸为第八区善后处执法官。由于任上表现出色,1921年叶举向省政府推荐他任新兴县知事。由此,开启了叶洁芸的从政生涯。
五度出任民国县长
创建了新兴的肉菜市场和阳春、增城、开平三地的平民医院
叶洁芸(时名叶毓坤)于1921年夏任新兴知事,下半年改称县长。到任后,他先做了两件实事:第一件是为加强治安、防治匪患,创设附城警察所;第二件是在县城开设了四个肉菜市场,分别是学宫前第一肉菜市场、东门口第二肉菜市场、南街第三肉菜市场、县署前第四肉菜市场。
卸任新兴县县长后,他以叶洁芸之名到广州任律师。1927年任琼山县县长,后又历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中校军法官、第一集团总司令部军法处上校执法官。1932年春任阳春县县长。任上,兴筑了春城至春湾公路,建筑西门外防洪河堤。1933年春,以城西万寿寺为院址,创建阳春县立医院,后改称第一平民医院。
1933年9月他调任增城县县长时,看到全县既没医院也无医生,便急欲筹建一间正规医院,但以增城当时的财力,难以完成。一筹莫展之际,陈济棠遇剌案给此事带来了转机。
1934年1月间,总揽粤省军政大权的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偕夫人莫秀英及副官,由广州前往罗岗赏梅,途中突遇袭击,陈济棠急令司机驾车逃向增城。叶洁芸闻讯,亲率自卫队护卫,并宣布全城戒严,加派军警守护全城,巡逻无间。当晚,陈济棠夫妇因受轻伤,欲召医生来县署敷治,叶洁芸只好找来一个医治跌打创伤的民间医生。陈济棠感念叶洁芸的救护之恩,捐助大洋五千元给增城筹建救济院,并命将西园挂绿荔枝每年标投所得收益款项,全部拨归救济院作经费。叶洁芸大喜,随即招标动工,翌年便落成启用。救济院开办以后,成了名符其实的平民医院,民众莫不称善。
陈济棠赏识叶洁芸遇事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的能力,于1935年1月升调他为开平县(时为中心县)县长。叶洁芸接任开平县县长后,第一件事还是筹建医院。他命令长沙、水口、赤坎三个公安分局与当地商会商量,筹建施医所各一间。并召集各界代表开会筹设县立救济院。3月,各施医所相继成立,后赤坎、苍城、水口三处施医所改为平民医院。同时,他在全境内修路架桥、测量田亩、调查人口、禁烟禁赌。
创办明德中学
潜心“养志”和修志
明德小学首届学生毕业时师生合影(二排右八为叶洁芸)
1936年,叶洁芸在老家水湄村兴建住宅“养志园”,翌年落成后,他以年事已高为由,辞官回乡。之后,一直以兴学施教为志,耕读吟咏为乐。尤擅写诗、联,与友人在乡间组织诗社吟韵。
他深深了解教育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最有效途径。回乡后,先把船岗小学改为明德小学,自任校长,设高小六级六班,全校三百多人,但仍然无法满足周边农家子弟的入学需求。1937年,叶洁芸召开校董会,在叶肇将军的支持下,决定扩建校舍,聘请彭烟北、胡文培两人掌管财务,建校经费主要向乡绅们募捐,加上船岗圩税收、龙台寺租及陂水费。1938年秋,扩建竣工,有课室12间、教师宿舍10间,还有叶肇捐建的“伯芹纪念楼”,叶少谦捐建的“叶少谦纪念台”,及环校跑道、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秋千等,成为当时全县设施最完整的小学,一时,县内乡民争相把小孩送到明德小学读书,到1940年,全校已经有12个班,学生500多人,教师近20人。
两年前,笔者到水湄村参加将军后人返乡活动,遇明德小学首届毕业生叶广冯,他把笔者拉到家中,拿出明德小学首届毕业生合影照片,如数家珍般讲述照片中的师长、同学和当年的故事。他说,叶洁芸请的教师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每天一早,叶校长先到课室巡查一遍,有时还会随堂听课。
1938年,广州沦陷后,叶佩弦和家人从广州回到水湄村,入住刚落成的“养志园”。翌年春季,叶佩弦入读扩建后的明德小学,直到1945年毕业。其兄佩韦从明德小学毕业后,还入读了明德中学。
明德中学由叶洁芸创建于1944年,校舍紧邻明德小学,当年秋招生。首任校长为叶季壮长子叶佩球。之后,明德中学规模逐年扩大。现在,已经桃李遍天下。
1946年春,他应县长刘尚一之邀聘,任县修志局局长,编纂《新兴县志》,于1948年3月形成初稿,共28卷。他序言中披露,1922年任新兴县长时,已经有编纂县志的念头,因自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来,新兴已经中断修志一百八十多年。可惜,该志因战乱未付印,后遗失七卷。该残卷已经成为新兴重要的史志资料之一。
与胞弟叶季壮的深厚情谊
被人喻为“不曾破裂的国共合作”
叶洁芸(右)与叶季壮于1951年在北京的合影
叶季壮比叶洁芸小11岁,先后担任过我军首任后勤部部长,我国首任贸易部部长。现在,水湄村中的党史教育基地叶季壮故居,就是叶洁芸与叶季壮两家合住的老屋。叶季壮走上革命道路后,叶洁芸作为信仰三民主义的传统文人,曾劝说过叶季壮不要让家人置于危险之中。但每当叶季壮遇到危险和困难时,他又义无反顾地提供帮助。
叶佩弦向笔者讲述了几件往事:一、1928年,叶季壮担任广东省委巡视员时,身份暴露,叶洁芸让他到自己在广州光孝街的“天和堂”药店躲避。叶季壮到门口时,发现四周已经埋伏了特务,他急中生智,冲入兄长家里的洗澡间,打开水龙头,假装洗澡,在水声的掩护下,从洗澡间后窗中攀瓦面逃走。二、1928年底,叶季壮到香港后,奉命创办广东省委机关报《香港小日报》,经费遇到困难,叶洁芸除出借800元支持他办报外,还让药店经理王雨川每月带30元给叶季壮使用。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经广东往西转移时,时任增城县县长的叶洁芸闻讯,托人给时任中央红军供给部部长的叶季壮送来500元大洋,叶季壮转身就把银元捐给了部队。四、抗战时期,叶洁芸与在延安担任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的叶季壮恢复了通讯联系,他先后介绍邑内青年梁培芳、叶卓从、陈守仁、赵国华、叶永源、苏培坤等前往延安抗日大学及陕北公学学习。五、叶洁芸的书房里,长年挂着一幅三弟叶季壮和弟媳马禄贞的合照。六、叶季壮当年在新兴创建了多间小学和中学,他离开新兴后,叶洁芸代他继续履行校董之职。乡亲们把他们这种深厚的兄弟情谊喻为“不曾破裂的国共合作”。
最后归宿扑朔迷离
后人散居国内外,多有建树
叶佩弦(中)2015年返乡时与乡亲在明德小学“伯芹纪念楼”前合影
叶洁芸育有二男五女,其后人散居国内外,叶佩弦是次子。五年前,叶佩弦第二次回乡。他告诉我,他曾在1985年悄悄回过一次水湄村,“那时,村容村貌,特别是村边的小河,和我离开时基本一样。只是不见了‘养志园’,最让我怀念的是园内那棵增城挂绿荔枝树。五年前回去,家乡变化就大了。”两次回乡,他最想知道的是父亲的最后归宿。可是问遍了乡亲,不是摇头,就是叹息。
叶季壮离开家乡后,叶新国思子心切,哭坏了双眼。解放后,他多次让叶洁芸催促叶季壮回家,心愿未了,于1950年秋逝世,享年93岁。叶洁芸在办完父亲后事后,于1951年春到了北京。1952年春,新兴县开始土改,农会要求叶洁芸回乡交待问题。叶季壮和妻子马禄贞设法凑了50元交给叶洁芸作路费,并嘱他:“回去向农民兄弟交待清楚,该赔偿的就赔偿。”有人说叶洁芸回村不久就病逝了,但至今无人知道他葬于何处,最后归宿成了谜团。
“我这一辈,尚健在的只有我一人了。我父亲虽然是晚清秀才,但思想开放,观念先进,他把支持子女读书当成头等大事,我们兄弟姐妹全都大学毕业。”说及这些,叶佩弦流露出深深的敬佩和自豪。
叶佩弦今年86岁,退休前,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经多次到美国、加拿大、台湾讲学及科研。他在非线性光学领域有很深的学术造诣,取得过骄人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出版了《非线性光学物理》、《非线性光学》等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等。
离开家乡已经七十多年,但叶佩弦还能用流利的广州话与笔者交流。“我和父亲一样,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几年前,还让儿子根据我的忆述,用电脑复原了‘养志园’。”说到这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我当年摸入黑房偷食物,碰伤了眉头,那块伤疤是家乡给我的永久印记。”据了解,他的儿子也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莫德平
责任编辑:植发炜 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