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驻村干部潘主任通知我今天随他一起到云安区富林镇山草村走访扶贫户,我连夜认真梳理了扶贫户的资料。
一大早,我拿着一大沓资料,手忙脚乱地跟随潘主任下乡了。路上,脑海忽然无中生有般拼凑着第一次走访扶贫户的情形。贫困户,应该是简陋旧房子、破旧的家私凌乱摆放,卫生一团糟……想着想着,我还查看了袋子里是否带好了口罩和纸巾,然后暗幸自己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能做足措施。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村委,与村干部沟通几句后,就一起出去走访了。第一站是搬迁出来在路边建房的一个扶贫户。我抬头看了一下他的房子,三层的房子,内外没有装修,里面挺宽敞的,家私虽然有点简陋,卫生还算整洁,一个女孩正在晾衣服。这样的条件,完全看不出是扶贫户。我开始疑惑了:贫困户的环境变好了,真的脱贫了?
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笑着迎了上来:“潘主任、廖书记,你们又过来了啊,来来,快点入来坐坐。”接着招呼我们坐下,小孩子也跑过来围观。
这个老人就是廖沛元了。廖沛元是低保户,重疾患者,手脚不是很麻利,有4个小孩,最小的读小学。大女儿前年开始出去打工,是收入主要来源,其他的都在读书。这几年主要靠养牛和低保补助维持。廖沛元高兴地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和扶贫工作组啊,这些年帮我申请了低保,补贴了家用,还能参与一些扶贫的项目分红。这几年卖牛有了些钱,加上二女儿的收入,总算有了存款,加盖了房子,也脱了贫。今年争取多卖两头牛,打算先装修一层。”说完,又是站起来给我们倒茶致谢。
出门后,村支书廖书记跟我说,以前刚搬迁出来,大家都很难,像廖沛元这样因病返贫的如果没有扶贫政策,估计他要等小孩都长大挣钱才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随后,我跟廖书记和潘主任又走访了几户,也看到了很多扶贫户的生活的确改善了,与邻居的区别正在逐渐缩小。到了我挂钩帮扶的那户贫困户,更是有了新的“惊喜”。
我挂钩帮扶的扶贫户是廖月德,35岁,是一个货车司机,本来有个老人,去年刚过世,妻子在家带4个小孩,都读小学低年级,一家人收入全靠他务工。看资料照片,家里是两层很简陋的小房子,家有4个小孩,一家人的生活比较艰苦。
到了他家门口,房子好像加高了,不过依然有点简陋。家中堆了一堆杂物,有瓷砖、水泥等,廖月德看见我们来,很是高兴,赶紧放下手上的活,招呼我们坐下说:“最近准备装修,房子有点乱,大家不要见怪啊。”
潘主任看到他买了一些瓷砖质量挺好,就笑问价钱贵不。廖月德有点不好意思:“是啊,一般般贵啦。”但一下子,又得意地算起账来说:“去年养牛又赚了一些钱,小孩读书又不用怎么支出,国家的政策好啊。我去年帮别人开货车都有5万多元收入,所以,准备今年好好装修二楼。争取再多挣点钱,把三楼也装修了。”我在他家走了一圈,二楼已经在铺设瓷砖了,看着二楼铺设的一块块地砖,仿佛是他那一天比一天好的日子。
走访了一天,谈话一直到夕阳西下,贫困户那一阵阵热情的挽留和一句句真挚的感谢,令我感动。而我,作为一个扶贫资料员,万万没想到贫困户已经跟普遍的群众一样了,至此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更是真真切切从数据、从现实感受到了几年的变化,脑海里都是他们脱贫后幸福的笑脸,有点意外,有点小惊喜。
回单位的路上,我在想,扶贫户不会一直是贫困户,扶贫政策是个激发素、助跑器,在大政策、大机遇下有些人正在“富”起来,有些人已经完全达到脱贫标准,有些人甚至成了致富带头人。扶贫户敢想富,是党和国家关注、关爱了他们,正确地引导了他们,给了他们希望,用心用情用真帮助了他们,这可能是他们脱贫的重要原因吧。
对于贫困户来说,“富”起来还可能是个“梦想”,但脱贫奔小康已触手可及,扶贫户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