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雄风成亿兆,何惧万里一征程。
市委六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重点领域、扩大有效投资,着力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是我市推进产业跨越发展的精准行动,也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大务实举措。全市上下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在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推动云浮高质量发展。
要促云浮“长高”,撑起产业集群主干。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命脉。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要素配置、节省产业成本、推进技术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举措,也是云浮“长高”的必要条件。要坚持“七大特色产业集群”并举,着眼建链补链强链抓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紧盯“国字央字”“链头企业”“知名民企”“隐形冠军”等4大重点,敢于“虎口夺食”招大引强,加快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湾区农副产业“供给地”;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打造湾区旅游休闲“目的地”;创新发展水上旅游,在统筹抓好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水经济中打造“水美城市”。着力发展金属智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氢能、生物医药等绿色工业和提升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优化投向投量,重点围绕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建体系”,借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利契机,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实现市场化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在打造“七大特色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创新推动石材、不锈钢制品、硫化工、水泥等“四大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利用毗邻珠三角枢纽机场的区位优势,谋划发展空港物流、会展经济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格局。
要促云浮“长大”,乡村振兴全域繁荣。县域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单元,最能体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县域整体发展、城乡一体化联动,乡村全域振兴就有了支撑、有了动能。只有乡村振兴实现全域繁荣,也就意味着云浮真正“长大”了。全市上下要以“4321”工程提质拓面,聚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发展能级。要坚持立足“一区”、融入“一核”、协同“一带”,加快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提质发展,突出生态优先,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突出全域东融,推进融湾“六地”建设;突出城乡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突出改革创新,破解制约云浮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突出共同缔造,凝聚各方力量深度参与。要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粤北生态建设发展新高地、构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基地“四大引擎”纵深攻坚,在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推动云浮高质量发展。要聚焦实施“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县城‘四提’补短板”、“美丽圩镇”创建“三大行动”纵深攻坚,在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圩镇+乡村”空间格局中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要聚焦“两个方面”纵深攻坚,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中打造融湾“六地”。要聚焦水这“一篇文章”纵深攻坚,在统筹“流域治理”和“流域发展”中全域打造“水美城市”。
要促云浮“长壮”,实现全域立体融合。一个人是否壮实,要看他是否筋强骨健。深度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双循环”区域发展格局,是云浮“长壮”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线”上融入、“面”上统筹、“点”上开花,一体化谋划,以全域东融为轴线,深化实施交通互联、产业共建、政策共享、生态共济、社会共融和支持新兴县探索建设融湾发展先行示范县的“5+1”专项行动,坚定不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珠三角核心区。要立足“一区”功能定位,从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角度出发,加强生态、交通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谋划,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确保更多现代化基础设施项目落地见效。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准确把握“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内在关联,坚持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大力促进有效投资、消费升级和出口多样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更大力度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人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要让云浮“长高”“长大”“长壮”,必定会遇到很多困苦和磨难,全市上下唯有坚定必胜信心、敢于迎难而上,善于化危为机,把云浮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把握发展主动权,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来源:云浮日报
评论员:云宝平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