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

书籍简介
书名:《包法利夫人》
作者:居斯达夫·福楼拜[法]
译者:李健吾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作者根据当时发生在福楼拜父亲医院里一位医生太太红杏出墙、移情别恋,最后自食其果、服毒自杀的故事进行创作。 它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十分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幻想传奇式的爱情,可她两度偷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的故事。福楼拜以貌似冷漠的态度及细腻的笔触,再现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非常“客观”地揭示了主人公情感堕落再到产生悲剧的前因后果。
《包法利夫人》同名电影截图

推荐理由
在创作时,福楼拜以市民阶层的庸夫俗子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以对资产者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暴露作为小说的基本命题。《包法利夫人》所揭示的矛盾,正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人们认为‘我’痴迷于真实的事物,但实际上‘我’憎恶它们;因为正是由于‘我’对现实主义的憎恶‘我’才写了这部小说。但是,‘我’也同样憎恶愚弄我们的理想主义的假象。”
——福楼拜
文中,查理·包法利,平庸无能、医术普通、没有上进心,但却正直善良,而且很爱妻子爱玛,对前妻(一个相貌丑陋的寡妇)也很好。妻子爱玛(包法利夫人)则爱幻想,一生追逐着上流附庸风雅的幻影而不自知,对她来说,结婚、精神恋爱、偷情等,都是她为了追逐附庸风雅的工具。
包法利夫人用丈夫的钱追求各种奢华的装饰和衣物,并在不良商家勒乐的诱使下一步一步欠下巨债。由于债台高筑,害得她丈夫破产,她在债主的逼迫下服毒自杀。一年后她的丈夫也死了,无依无靠的女儿做了纺织厂的童工。
多方原因促成了这一悲剧。首先,包法利夫人的父母异想天开,让她从小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造成这位乡村少女整天向往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并让她接受浪漫主义文学的熏陶,所以她一直向往诗情画意的世界,幻想拥有勇敢如狮、温柔如羔羊的骑士,而这一幻想和现实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
其次,她最大的错误是不理解贵族的“风雅”是需要财富作后盾的。她为之神往的爱情,需要庄园、别墅、高车驷马和华美的衣着打扮作陪衬。她是个乡下人的妻子,却向往贵妇人的生活方式,她根本不理解现实,如何能逃脱自我毁灭的命运?在这个故事里,包法利夫人对现实的永不满足,对平庸生活的厌倦,对无聊人生的永不妥协导致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福楼拜主张从作品中排除自我,不流露感情,不插入议论,不让一字一句留下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痕迹。所以本书客观地陈述了一个事实,希望用爱玛的狼狈与悲剧警醒每一位读者,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爱情观与价值观。

延伸阅读
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19世纪中叶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毕生写作,作品数量不多,包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在内,总共只有五部长篇和三部短篇。但这为数不多的作品足以使他超越同代作家步入大师之列。他对小说艺术的最大突破,是从作品中排除主观抒情成分,创立所谓“纯客观”艺术。这种把作者和作品拉开一定距离的写法,以其客观冷静的风格,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法国文学,因而福楼拜在二十世纪名声大振,被奉为现代派艺术先驱。
来源:云浮日报微信公众号
音频:秦小青丨剪辑:潘伟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