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水则灵;水不在深,有茶则名。云安区石城镇迳心岭,是个有灵气有名气的地方,这里是云雾山脉余脉的层峦叠嶂,国道324线在这里翻山越岭,为这片绿宝地“系”上美丽的飘带。
迳心岭的水,难见飞瀑深潭的瑰丽,但涓涓山泉以其甘甜品质,远近闻名。常常有走南闯北的大车司机,经过迳心岭,会装几罐水,带回家享用。迳心水,成就了富有名气的云浮特产茶洞豆腐、茶洞擂茶粥的家乡——茶洞,它位于迳心岭脚下。而直接冠名“迳心”的名产,就是迳心茶。
迳者,径也,直上直下的山路之谓;在云浮方言中,当指两边山陵相对的中间宜于穿过的地带。迳心岭,有着优越独特的地形地貌,海拔较高、群山耸峙,冬春之际多云雾,光热、水分适宜于茶树生长;与外界紧密联系又让它“流传”四方,名声在外。
清明前,是一年中茶叶生产的黄金季节,记者实地走访迳心岭,寻找迳心茶的“前世今生”。
数百年“土特产”
坚守的茶文化精神
迳心长坑营,差不多在迳心岭顶的位置,站在高处,可以俯瞰324国道蜿蜒穿过山谷,一眼望去青山叠叠,远处巍峨的大云雾山若隐若现;路两边的山坡上,隐隐有茶园的墨绿。罗烈是一位和蔼、健谈的“老茶师”,刚从迳心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不久。在他长坑营的家和茶园,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他对迳心茶的深厚感情。
“祖先值得我们骄傲,几百年来住山靠山,坚持发展商品经济,靠勤劳谋生。”迳心村地处大山,人不多,田更少,山地是村民赖以谋生的重要资源。因“迳”而通,加上这里得天独厚的的生态环境,迳心茶已经是有400多年历史的云浮知名茶叶品牌。多年来,迳心人用茶来换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迳心村人世代种茶制茶,从未中断过。”罗烈自己种茶、制茶四十多年,见证了迳心茶的“浮浮沉沉”,始终坚守这一品牌。坚守的,还有迳心茶众多的老顾客。采访间,罗烈的电话不断,都是老顾客的电话。现在,迳心茶品质最优的春茶,身价不菲,每市斤百元以上。
迳心茶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茶园分散、自产自制自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发展茶叶集体经济,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产销。改革开放后,“茶场”分到各家各户。其后也经历了外地茶的冲击,不少茶农一度丢弃茶园;2010年前后,迳心一带掀起种砂糖桔热潮,迳心茶规模日渐萎缩。规模不如鼎盛时期,但迳心人始终没有“抛弃”迳心茶这一品牌,从国道边各种简陋的“有迳心茶卖”广告牌就可以看出来。
在长坑营,记者还遇到采茶的茶农麦月林,长年采茶制茶,他的手掌有斑斓的裂纹,带着茶褐色。“老祖宗传下来的产业,就是靠双手‘搵两餐’。”茶园在陡坡上,山下就是他的家,同时也是他的制茶工场。
乡村振兴东风下
迳心茶的新生机
长坑营罗烈家楼房旁边的制茶工场,采回来的茶叶,在这里经过杀青、搓茶、烘干、慢炒等工序,就成了色泽暗绿、清香扑鼻的迳心茶。罗烈家的茶园面积不大,有传统的百年老品种长枝、小叶等品种,也有2013年引进的英红9号、台湾金丝等优质品种。
“迳心茶以长枝、小叶品质最佳,但产量较少;后引种的品种,结合迳心的传统制作工艺,兼顾了品质和产量;迳心茶发展到今天,必须转型,特色不能丢,但也要把规模和产量做上去。”罗烈说。他为记者泡上一杯迳心茶,茶汤明亮、入口香醇、回甘悠长,有着独特的茶韵。
据罗烈估算,目前迳心村约有三四百亩茶园,年产万斤左右。2013年,罗烈引进了10万株优质品种茶苗,奔走劝说村民种茶,那时候,正是种砂糖桔最热潮的时候。如今,砂糖桔已经式微,那年种下的茶苗已经苍翠成陇,旁边的百年老茶树依然枝繁叶茂。罗烈的心愿,就是把迳心茶这个品牌传承下去。
“我最希望的就是,把迳心茶这张名片擦亮,把规模做上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在迳心岭脚下的茶洞,年轻的“茶痴”李汉健对迳心茶发展充满了热忱。
李汉健早年从事石材生意,一次机缘巧合他认识到了本土茶叶品牌的前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种茶、制茶。2015年,他在茶洞望海顶开辟了40亩茶园,并且到处参观学习,引进了制茶机械,自己摸索种茶、制茶技术。2017年开始,他的茶园投产,这几年都供不应求。去年底,他办起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并且把茶场拓展到近200亩。“品牌做好了,种茶比种砂糖桔效益好得多。”李汉健说。
其实,在石城,“入局”的还有云安区供销社,他们在迳心岭发展了100多亩的茶园,也收购茶农的“茶青”。石城镇也在计划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牵引带动迳心茶这一老品牌的新发展,助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镇。走产业化道路,把迳心茶这一“小产品”做成“大产业”,乡村振兴将有更多的依托。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林瑞荣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