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在过去的一年履职中,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不断地为粤剧的发展和传播奔走着。此次参加全国两会,她最为关注粤剧等地方戏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在京参加2020年全国两会。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广泛,戏曲艺术的教育、传播业态也在发生变化。地方戏的社会化教育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曾小敏建议各个地方剧种能够建立起社会化考级的机制。在粤剧社会化考级上,广东粤剧院从去年开始已有一些摸索:经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文化和旅游部核准,广东粤剧院申报设立的“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正式进入运作。5月15日,“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组建暨粤剧推广传播研讨会”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宣告成立由曾小敏、余勇、李淑勤、宋涛、欧凯明、蒋文端、黎骏声、陈韵红、彭庆华等组成的“粤剧考级委员会”,并在两年内全面铺开粤剧考级。如今,《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1—10级)已六易其稿,仍在不断完善中。
曾小敏一贯主张地方戏创新,她认为:“舞台的魅力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古老粤剧扣动年轻人的心弦。”
曾小敏表示,“近年来有不少戏曲演员正在尝试在网上直播。总体上普遍反响一般,没有得到广大新媒体受众的关注。是戏曲没有市场吗?情况并非如此。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广东粤剧院转战线上,以最快的速度策划推出‘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粤剧经典在线’等系列线上活动,主动与各大直播平台联手合作,大量吸引了平台的受众涌进直播间观看。”曾小敏向《南方》杂志记者介绍了近期广东粤剧院做出的网络直播尝试,效果令人惊喜。突如其来的疫情,成为检验传统文化机构快速适应能力的试金石。由剧院演出转变为线上直播,由面对台下的几百名观众到隔空影响手机屏幕里的几百万粉丝,可见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的戏剧,而是没有更多的渠道看到专业院团和戏曲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既往的沉淀。
面对粤剧的线上试水成功,曾小敏建议通过文化部门引导新媒体联动,推动新媒体平台的行业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建立,对新媒体平台开设的包括传统戏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栏,给予推荐引流和政策扶持。“我相信通过文化部门引导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年轻人将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渠道能够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曾小敏表示。
“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地方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保护。曾小敏认为,如今全社会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也已初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除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戏的保护发展还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
对此,曾小敏建议,要加大地方戏保护工作力度,完善表彰、奖励、资助等政策,需要实施“戏曲+”战略,促进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单位与科技、互联网、旅游等企业深度融合,培育地方戏曲剧种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成果应用于地方戏曲剧种的内容生产与宣传传播。曾小敏期待,未来地方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让地方戏的未来更具活力与生机。
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李 新
审核:胡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