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奥密克戎:中国“动态清零”进行时!
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战斗。
与病毒赛跑,流调、溯源、救治等多线作业——
截至3月16日,吉林省已经建成方舱医院8处,共计11488张床位。
3月15日,工人在吉林市高新南区隔离方舱项目施工现场组装隔离方舱箱体。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硕大的雪片纷纷扬扬洒落,位于吉林市高新区的隔离方舱施工现场泥泞不堪。
工程机械在吉林市高新南区隔离方舱现场施工(3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恶劣的天气,阻挡不了“中国速度”。施工现场,各种大型机械马力全开,正火速把一个个公共汽车大小的白色方舱有序组合起来。
“早一点儿完工,就是给防疫工作减一分压力。”吉化集团吉林市北方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武巍说。
3月15日,工人在吉林市高新南区隔离方舱项目施工现场吊装隔离方舱箱体。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单手拖拽着比她个头大几倍的垃圾编织袋,一张保洁阿姨化身“大力士超人”的照片火爆全网。
她叫刘淑贤,今年62岁,是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南苑四公寓的一名保洁员。“公寓里的孩子像我的家人一样,疫情特殊时期,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得照顾好他们啊!”她说。
抗疫“特种兵”争分夺秒,全速围堵病毒——
凌晨0点接到电话处理人员名单,凌晨1点睡下,凌晨2点又接到电话,凌晨3点再睡下……连日来,分段计算睡眠时间成为上海市杨浦区疾控中心一线流调员的日常。
3月12日凌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PCR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防护服里沾满了汗水,口罩勒出难消的痕迹,检测人员正有序对送检样本进行检测。医院单日样本检测量最高时达8000管。
核酸取样,表面上看只需几秒钟功夫,但对于检验人员来说,这项工作才刚刚开始,每一份样本从送到实验室,拆包、排管、核酸提取、扩增分析、出检测报告,一套流程下来需要3个小时左右。
3月13日凌晨,上海市松江区洞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给一个小朋友做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从清晨到深夜,一批又一批救治队员奔赴到定点救治医院,做守护群众安全的暖心“大白”。
“我们的名字都叫东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感染科主任于雷说,医务人员连夜体检,就是为了早一点到吉林一线救治病人。
3月15日上午,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医疗队带着2辆移动PCR方舱和2车物资抵达吉林市。
“内蒙古也在抗击疫情,前天晚上我还在小区执勤,凌晨1点接到命令就立刻赶往吉林市。”呼和浩特市医疗队领队王继军双眼布满血丝。他说,早来一点,就能早帮上忙。
针对吉林省新增确诊病例数量快速上升的情况,有关部门已第一时间向长春市和吉林市派出了国家专家组。
3月16日拍摄的吉林长春兴隆山保税区方舱隔离点一期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扬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此次采取了分类救治的措施,即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有高风险因素的病例,集中收治在综合能力较强的定点医院;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收治在其他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
3月12日,山东青岛莱西市“一块帮”青年志愿者互助中心副理事长乔磊(右)在上岗前检查同事的防护措施(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保供稳价,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充足——
每一个隔离在社区和楼宇的人,都不会成为“孤岛”。
处于疫情中心的山东青岛莱西,米面油肉蛋等各类生活物资储备充足、价格稳定。当地的“一块帮”青年志愿者互助中心从3月4日开始,组织人力为一线抗疫人员每天免费送餐500余份。
3月12日,山东青岛莱西市“一块帮”青年志愿者为一线抗疫人员取餐配送(视频截图)。新华社发
“订单像‘雪花’一样飘来,比平时多了3倍。”这是近期上海浦东新区叮咚买菜金桥店的日常。20个配送员,一天13个小时,从早上7点到晚上8点,马不停蹄穿梭在大街小巷。
3月16日,在位于上海闵行区吴中路的一家网络购物平台仓配站点外,配送骑手将包装好的网络订单货品装车。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电瓶车每天骑100多公里,每日150单打底、最多时近210单,但心里很踏实。”“90后”叮咚快递小哥彭思文说。
这是每一位老百姓对生活的向往和企盼,执着坚韧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勇气。
3月15日深夜,在位于上海闵行区老沪闵路的一家网络购物平台仓配站点,工作人员在冷藏库内将新到货的蔬菜分类摆放到货架上。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来源:新华网
责编:苏鹏蕴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