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罗定办学旧址罗西书院走访见闻
私立广东国民大学
从省道352线罗定市泗纶镇圩镇段右转,走过一条长长的斜坡,就来到位于半山腰的泗纶中学校门前。学校背靠山体,三面被民居环绕,门前挂着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办学旧址”牌匾告诉人们,在抗战的烽火中,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的师生们曾在此度过一段难忘的岁月。
私立广东国民大学于1944年5月迁至罗定,在罗西书院(位于泗水中学即今泗纶中学校内)借地办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如今历经两百多年风雨的罗西书院由于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对书院进行修缮,使其重获新生的呼声越来越高。
诞生在革命岁月 流离于抗日烽火
记者查阅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校长吴鼎新撰写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校史》,梳理出该校的办学轨迹。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广州沙面“六·二三”惨案相继发生,港澳及各地学生激于爱国热诚,纷纷罢学来到广东。为让各地来粤学子有安身之所,继续学业,陈其瑗、卢颂芳、张景耀、祁士恭、霍共若等学者组织成立广东国民大学,招收各地来粤学子入读。
学校开办之初,设置有中文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及商学系,共有本科学生136人。另设英文专修科,学生22人,附属高中部,学生91人。1926年,增设法律学系,将英文专修科并入高中部,再增设初中部。1928年,成立文学院、法学院、商学院。1930年,增设工学院。1931年,吴鼎新接任校长,增设教育学系。
由于当时青年出路困难,无大学学历不易谋生,有职业者想继续深造亦不容易。因此,国民大学的各系分设日班、夜班,春季、秋季几种学制。虽在教学质量上,未及全日制的公立大学,但能解决大批青年求学问题,颇得社会青年欢迎,入学人数不断增加,高峰时全校学生达4800多人,成为华南规模较大的学府之一。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私立广东国民大学迁至开平办学,并在香港设分教处,中学部则迁校于台山县。1941年,大学部迁往曲江。1944年5月,曲江告急,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搬迁到罗定泗纶镇,在泗水中学(现泗纶中学)内的罗西书院复课。
办学旧址现状:现代化校园中的“孤岛”
漫步在泗纶中学校内,记者发现,这所经过教育创强等提升工程的学校充满着现代化校园的气息,教学楼、艺术楼、科学楼、宿舍等建筑有序排列;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应有尽有;校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
而位于泗纶中学校内的罗西书院,则犹如现代化校园中的一方“孤岛”。
罗西书院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当时的罗定州和西宁县的乡绅合资捐建,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改为学堂,迄今已历两个多世纪的风雨。由于年久失修,罗西书院成为危房,为了保障师生安全,泗纶中学用铁皮对书院进行了全方位围蔽处理。在泗纶中学有关负责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围蔽墙内探访,眼前的景象让人叹息:屋顶、墙壁等已坍塌过半,院内到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罗西书院是具有岭南乡村特色的书院,分三进,为院落式布局,面积为980平方米,建筑均为硬山顶。书院第一进为山门,左右各有一厢房,进门为天井,两侧连接走廊通侧门;第二进为中厅,中厅四面是天井,两边侧门面向中厅;第三进为后厅,左右亦各有一厢房。整座书院天井较多,内外相通,有利通风采光,除中央采用可开可关的敞口厅,厢房亦灵活布置成敞口厅,形成“四厅相向”的布局。书院厅房用墙柱承重,并根据地形特点采用前低后高,逐进升高地基,有利排水和采光。书院布局巧妙,但如今年久失修,已难觅全盛时的风貌。
传承国民大学精神 罗西书院盼新生
自建立以来,罗西书院一直是当地重要文化场所。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搬迁至罗西书院办学后,设有中文、新闻、政治、法律、经济、土木工程等系,招收了一批罗定籍学生,并成立了广东国民大学罗定校友会。学校师生将省城的先进教育理念带到泗纶,促进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1944年10月,私立广东国民大学搬离罗定后,罗西书院继续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经简单修缮后被用作泗纶中学校舍。由于建筑老旧,存在安全隐患,泗纶中学于2006年将书院里的学生全部迁出,此后一直处于空置状态。目前,书院被铁皮全面围蔽,犹如校中“孤岛”,与现代化的泗纶中学校园显得格格不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有识之士呼吁对罗西书院进行修缮,充分发掘书院的办学历史和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在此办学的故事,建立历史研学基地,让更多后人了解、缅怀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师生烽火中坚持教学、学习的历史,鼓舞后人认真学习、奋发图强。
历经2个多世纪风雨的罗西书院盼新生,让我们一起期待其浴火重生、再展教书育人风姿。
2021年4月2日《云浮日报》专版
↓↓↓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崔玉蓉 梁湛华 区伟东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