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渠是红色的,红色白石渠

2021-06-24 09:59:30 

3,头条)白石渠是红色的,红色白石渠(分(1221963)-20210624094404

图片26


“民福水 贵如油,穷人苦水没处流;纵有千斤好力气,苦难依然没尽头……”

“民福水 日夜流,哗啦哗啦上山头。手捧田水望北京,心向毛主席报丰收……”

前一首,为云安白石民福村人在解放前的歌谣;后一首,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福人的新民歌,名为《幸福水》。

幸福水从哪里来?记者告诉你,幸福之水天上来。你别不信。

图片34

图片34

图片34

图片34

图片34

图片2

图片2

如果你在白石镇一个叫宜信坑的地方,白石渠主干渠离你24米高程,而你的脚下,是奔流的白石河;如果你在白石渠汶坑尾导槽下,水在你头上24米的高处流过。在白石很多地方,你都能体验到幸福水、天上来,当然,你也能理解这是修辞手法。

幸福水从哪里来?从白石渠里来。白石渠,在云安区白石镇,其实它“神龙见首不见尾”——它走峭壁、钻山洞、跨河流、潜山谷、过山坑、躺大地,若隐若现;它又几乎无处不在,它的恩泽遍布白石,历时已超一甲子。

幸福水从哪里来?是从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者手中创造出来。党旗下,人定胜天的豪情、艰苦奋斗的双手赋予了它红色的基因。白石渠,是红色的,红色白石渠。

图片24

图片24

图片24


白石渠为何这样红

现在,在高处俯瞰白石镇,蓝天白云下,青山环抱,稻浪泛金,瓜果满枝,绿意盎然,低丘缓坡河谷浑然一体,宛如天府之地。

图片25

这个天府之地,并非天然如此。

白石盆地为石林黄土地貌,处处可见大自然的瑰丽,但是,不藏水。于是乎,白石苦旱,水贵如油。白石石门迳村,流传这样一个故事:解放前,人们在石磨上洗澡,石磨底座有槽,洗澡水会被方便地重新收集,然后用来喂牲畜。

今天的天府之地,来自数十年前成千上万的党员干部群众肩挑手凿,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上开凿的白石渠的恩赐。1950年-1973年,白石共投入了46万多个劳动力,完成了87万土方量、30多万石方量,总建成了85多公里的水渠,彻底告别苦旱。85公里,人步行两天未必能走完。

在白石,镇农水站干部阙汉文拿出“珍藏”的历史资料,其中的白石公社引水工程示意图,记者一眼就“认出”,白石渠,就是白石的“血管系统”。总干渠、四大圳(东圳、西圳、云蹬、石底大圳)、167条支渠、毛渠,成网状把白石河水输送到白石几乎全部的耕作区,撑起这个天府之地的“生命系统”。

红色,是白石渠最鲜明的“底色”。那一幅幅五六十年前的图片,党旗下,人们用简陋的工具,战天斗地、开山凿石,靠人力在复杂的地形上开建出了一条条水渠。栉风沐雨、薪火相传,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其此之谓。

白石渠取水口,在镇安民乐花坪村,白石人称之为“花坪头站”,建于60多年前的水坝水陂依然坚如磐石,斑驳的水闸房无声矗立河边。峭壁上的水渠,河水奔流而去,高山耸峙,峡谷幽深,不见当年奋斗者的身影,唯见四周山水林田生机勃勃。宜信坑,白石渠干渠在这里“开枝散叶”,穿过白石河“最美河曲”大壁湾,渠水翻山越岭输往白石盆地。

到目前,花坪头站依然不通公路,在花坪村还要步行好长一段山路。热心为记者指路的村中老人冯伯,精瘦朴素。“我们都参加过修白石渠,那时候全靠人力。”回忆当年,他依然充满了自豪。

白石渠,就是乡镇版的“红旗渠”。而且,白石渠修建开工更早,持续时间更长,始于新中国刚成立的百废待兴时期、扛住了三年困难的考验、经受住了“十年动乱”的冲击,同样克服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现代机械,全靠党员干部群众的双手、勇敢和智慧,在悬崖上挖水渠、在大山里穿隧道、在崩岗河流上架导槽、在山谷接虹吸管……23年,干渠穿过数十处石壁,凿通了8条共1010米长的石山隧道,架起了8条渡槽,建设6条虹吸管共2076米。23年,人定胜天、功夫不负有心人,红色精神永流传。

新时代白石渠依旧红

3,头条)白石渠是红色的,红色白石渠(分(1221964)-20210624094547

白石镇石底村十字路顶,拥有观察白石最好的视角。天府之地尽在眼底,沿着石底村道向前,两边瓜果苗木生机盎然,新垦造的千亩水田,秧苗葱绿,在这里可以感受现代特色农业的如火如荼,也可以体会捍卫粮食安全的云安担当。

石底大圳,是白石渠四大圳中工程最为复杂、线路最长的一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加上地质条件脆弱,石底大圳渐渐失修弃用。而石底,是白石最缺水的村之一,现在也是最需要灌溉的地方。

修复石底大圳,群众所盼、发展所需。去年,云安区把灌区改造作为全区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力谋划实施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云安区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根据春耕用水的需求,顺应老百姓期盼,加快石底大圳修复。今年4月13日,石底大圳修复通水,比原计划提前了7个月,谱写了新时代“白石渠精神”。

“工程能够提前7个月实现通水,主要还是靠云安区、白石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协调配合,以及广大群众的有力支持。” 石底大圳改造工程施工单位负责人孟庆春谦虚地“归功大家”。他来自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这是民生工程,我们作为国企,充分意识到这份沉甸甸的民生责任,今年旱情比较严重,我们一定要赶上春耕灌溉这个节点。”

石底大圳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全长21.74公里。其中12公里主干渠,全在崇山峻岭的地方,基本不通车,工程力量投入极为不便。云安区委把党史学习课堂开在项目现场,发动群众无偿提供土地并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干群团结一致“修水利、战苦旱”;施工单位发挥国企担当精神,加大力量投入,推动了工程全面提速,创造了新时代“白石渠速度”。

“眼看秧苗就要蔫了,大圳及时来水了,又一次体会到有水的幸福感,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白石渠精神永续。”白石鹏岗村老党员梁荣德出生于1945年,对苦旱体验深刻,参加过老白石渠的修建,更看重接通“幸福水”的厚重意义。大圳修复,8000多亩农田受益,新垦造的1000多亩水田获得灌溉保障,1万多人受惠。

白石渠还会怎么红

图片1

在十字路顶,沿着修复的石底大圳,有白石河水的滋养,两边的黄皮、金煌芒已透出金黄,荔枝红红火火;闻名遐迩的白石西瓜,在瓜田里挺着“大肚子”,满满的丰收喜悦感;新近由旱地改造而来的水田,沧海桑田今胜昔;还有,数千亩现代花卉苗木,在有力撑起村民增收致富梦……

“白石渠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水利综合工程,更是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创伟业、追求美好生活的红色精神丰碑,孕育、形成了‘牢记宗旨、担当勇为、永远奋斗’的白石渠精神,传承发扬白石渠精神,发挥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石镇党委一名干部说。

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厚重的白石渠红色文化、独特石林地貌等丰富资源,以及花卉苗木、特色水果、林下经济、南药种植四大产业,白石镇正在谋划打造“农旅白石”。白石渠,未来将继续推动创造红红火火的幸福生活。

在结束不久的云浮市第三轮“美丽圩镇”创建PK中,白石镇拿到了优秀奖,圩镇“颜值”不断刷新。现在,“香飘四季、醉美白石”正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谱写新的篇章。

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历经数十年沉淀的白石渠精神,依然催人奋进。离开白石时,记者心里蹦出了一首新歌:幸福水 依旧流,薪火相传在心头;不负青山百年梦,东风浩荡楼上楼。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林瑞荣 徐登科

责编:区德东

值班主编:区云波




热门评论
打开云浮通查看更多评论
没看够!下载个云浮通呗!
云浮通 打造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美丽云浮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