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人生的出世哲学
——读韩羽《我读齐白石》
秦延安
人们都知道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画好,价格昂贵,但是他的画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说清。著名画家、评论家,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漫画金猴奖成就奖获得者韩羽在其新作《我读齐白石》(广西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中,以独辟的视角,趣味盎然的语言,通过一画一文的形式,沿波寻源,剥茧抽丝地探究齐白石,为我们发现中国画之堂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该书甄选的50篇文章,皆是韩羽对齐白石画作的悉心研究之精髓。在书中,作者从绘画本身切入,从画作艺术出发,由画理入文思,穷追猛打,刨根问底,让齐白石画作的新鲜美好如出水芙蓉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书中文章短小精湛,以趣眼品读趣画,真趣十足。所选配图皆是北京画院、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荣宝斋等机构所藏的齐白石画作之典范,可谓是图文呼应,相得益彰。无不显示齐白石、韩羽两位在绘画与诗文方面的大家风范。
长久以来,研究、品评、著录齐白石的文章浩如烟海,但鲜有学者能从画意本身切入,对画作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进行评述,齐白石晚年也曾感叹有几个是真懂我的呢?在书中,作者鲜明提出,“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对中国画艺术问题的总结提炼与自我艺术生命的强烈激发,也是齐白石画作的绝妙之处。比如《再说“蛙声”》,谈的是齐白石的经典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作者认为,蛙声由听入画,蝌蚪起的是“药引子”作用……既不能把它画得太像,也不能画得不太像,约略像个蝌蚪样儿,方恰到好处,这种“点到为止”“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实操,既是“合理的虚构”,也给读者提供了想象驰骋的活动空间。画题“蛙声”的暗示,以及画面山间溪水的急流,调动起欣赏者的不同感官,打通了“视形类声”。再如《镜内映花,灯边生影》,谈的是画作《母鸡驮小鸡》。母鸡驮小鸡未必有其事,但必有其理,在“似与不似”的间隙里透露出母爱的伟大。又如《他日相呼》,两个小鸡雏因吃一条蚯蚓而“相争”,像一面镜子让衣冠楚楚的人们从中照出了自己,往日虽相呼相亲,遇“利”则忘“义”……这种蕴含“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画理,从字面上看,似是绘画之法,实已是关联到作品与欣赏、作者与读者间两相互动的更深层面,由技而道了。
饶有趣味是齐白石画作的独特之处。在书中作者谈到:“齐白石的画笔,无论点向什么,那个‘什么’立即妙趣横生,可亲可爱起来”,好像这趣是天生的。如《上学图》中,画的是一位父亲哄逼着哭鼻子的孩子上学情景,作者看到的是“当爹的当年不也和这小孩一样吗?看着看着,却把这两个人看成一个人了”,流年岁月经常复制着人生。又如《牧牛图》中拽直的绳子让作者看出了牧童的急,《背上着笔》中牛尾巴的S状,让作者看出了牛的悠闲……这种充满童真与睿智的光辉在作者字里行间穿行,让我们看到齐白石的画笔既直白又含蓄,既一目了然,又玩味不尽。“情必始于痴而始真”,齐白石画之人情、世情,实出于齐白石之人情与世情,看似趣味十足,却充满了辛酸、仁爱与洞世。
画里藏历史,画中写人生。齐白石出身于木匠,韩羽出身农民,相同的农村生活让二老在人生境遇和艺术追求上有着惊人偶合。韩羽先生以画家的“趣眼”洞察齐白石绘画的盎然天趣,以自己的一颗童心感受齐白石画中的未泯童心,这不仅是“一个九零后老头对另一个九零后老头的吹捧”,更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的画里乾坤,读懂了通透人生的出世哲学。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