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公司有部分员工出现身体不适症状,经诊断为中毒事件。经初步判断,疑似中毒原因系吸入PET胶水释放的四氯乙烷导致。截止目前,经对与该车间有接触史人员进行的多轮健康检测,共有指标异常人员43人,均在医院进行治疗,其中1名员工在治疗过程中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病亡。
四氯乙烷是乙烷的一种氯化衍生物,它是溶解能力最高的氯化碳氢化合物,为无色有毒液体,有类似三氯甲烷的香味。它可用作溶剂,用来制备木油与清漆。亦作为制冷剂,又被称为R-130。四氯乙烷曾被广泛用作溶剂,是工业制备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的中间体。
四氯乙烷属于高毒类有机溶剂,是氯化烃类毒性较大者,毒性约为氯仿的3.5倍、四氯化碳的9倍。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事实上,类似于“毒胶水”中毒事件并非全国首例,2011年广州也发生了多起广州打工者胶水中毒事件,导致数十名年轻工人突然晕倒,出现丧失记忆、目光呆滞、手脚发抖等症状。该事件也被确诊为“1,2-二氯乙烷”中毒的事件,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不仅是小作坊违法使用劣质胶水,甚至无任何安全措施以及有效通风措施,最终导致了工人急性职业中毒。
有机溶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破坏神经系统: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
2.损伤肝脏机能: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严重者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3.破坏肾脏机能: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
4.破坏造血系统: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
5.刺激黏膜及皮肤:刺激黏膜,使鼻黏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
引起有机溶剂中毒有哪些原因
1.用人单位在使用有机溶剂时,不了解其成分,或选用了“三无”或不合格原辅材料,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甚至不清楚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是什么。
2.用人单位不了解危害特点,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
3.夏季工作场所空调开启、门窗紧闭,或没有设置通风排毒设施,或设置的设施经久失修,或空调车间没有足够的新风量,导致车间通风不良、有毒物质积聚。
4.劳动者手工使用有机溶剂,频繁轮岗导致易感人群增多,长时间加班增加了接触毒物的机会。
5.用人单位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劳动者防护不到位。
6.用人单位职业健康教育培训、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到位,导致劳动者违规操作或不宜从事有毒作业的人群上岗。
如何预防有机溶剂中毒
1.用人单位在使用有机溶剂时务必了解其成分,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加强原辅料管理,所使用的有机溶剂要向供应商索取化学品安全技术中文说明书(MSDS),及早发现毒物。车间墙壁、机台等位置张贴操作规程、危害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并履行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
2.车间设通风排毒装置,加强车间的有效通风,降低车间空气中毒物的浓度;有毒有害工种要与其他工种隔离。
3.空调车间应有足够的新风量,应保证人均新风量≥30m3/h。
4.为劳动者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口罩、防毒半面罩、防护手套等),并指导其正确佩戴,注意滤毒盒专防专用。
5.定期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毒物浓度的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按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并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早发现职业禁忌证或职业性损害。
7.避免操作人员频繁轮岗,减少毒物易感个体出现。严禁连续长时间加班,减少接触毒物的机会。
8.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要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培训。
9.若接触有机溶剂一段时间后,经常头痛、头晕、出疹子等,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和医生说清楚工作中接触了什么有机溶剂。
发生急性有机溶剂中毒如何应急处置
1、一旦发生急性有机溶剂中毒事故,应立即停止作业,保持通风良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组织救援。将事故情况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避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2、发现作业人员中毒后,应将其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松开其衣领,使其保持呼吸畅通,并注意保暖。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将中毒人员迅速转送至有治疗条件的医院。
3、如皮肤不慎接触,应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若吸入,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不慎食入,则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来源:云浮疾控动态
编辑:董琼
责编:黄泳文
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