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系列工作正持续开展。梅州日报推出“南粤古驿道踏春行”专题,以媒体人独特的视角,系统宣传梅州古驿道资源,感受散布在梅州各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古驿道的新变化,展示梅州对南粤古驿道沿线红色资源的创新性活化利用,以及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乡村绿色发展方面的做法和成效,形成可供市民和游客在梅州开展徒步等户外体育运动路线图。相关全媒体作品今日起陆续推出。敬请垂注。
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了沟通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联系,中央交通局建立了一条由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进入中央苏区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其中地处闽粤交界的大埔县,是进入中央苏区的最后一站,由于地理位置险要,大埔秘密交通站也被誉为“虎口咽喉”。
3月16日,梅州日报“南粤古驿道踏春行”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位于青溪镇的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群,记者和徒步爱好者们一起体验了当年交通员们传递文件和转移物资的惊心动魄过程。
记者一行首先来到棣萼楼,这是交通线的秘密仓库和中转站,该楼位于汀江东岸,依山傍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建筑,分两层共16个房间,设有物资储存室、会议室、卧室等。其中一个房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屋内并无陈设,只有一扇由几根粗木条组成的窗户,看似无特别之处,将木条抽离,则变成了一扇门通往后山,遇到敌人搜查时可快速转移物资和人员。行走棣萼楼中,往昔交通员和敌人斗智斗勇的场景仿佛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众人沉浸其中,连脚步也不由得小心翼翼起来,生怕惊扰了敌人。
离开棣萼楼,众人来到多宝坑小站,这里是红色交通线在广东的最后一个重要站点,也是交通员邹日祥的家——缵诒堂。缵诒堂看似与普通民居并无二异,但就是在这里,邹日祥一家用生命护卫着交通线的秘密,为苏区安全运送了大批军用器材、药品、食品等物资,使之成为攻不破的红色交通堡垒。
在多宝坑小站旁,有一条古驿道,处于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全长2公里左右,通往高风亭。由于这是一条山路,走起来颇为艰险,当年交通员跋山涉水的艰辛可想而知。有些路段,茂盛的野草早已淹没了小路,但仍然能够辨认出道路的走向。山中树植郁葱,满眼皆为青翠,循着鸟鸣在山间行走,踩着高低不平的石阶,令人陶醉。
(林中东 摄)
从高风亭出发,众人驱车抵达了伯公凹。伯公凹地处闽粤交界处,以坳口的伯公庙为界分为上凹和下凹,分别归属广东大埔和福建永定。往下凹方向前行,一座两层凹形土木结构的小土楼映入眼帘,虽然墙面早已斑驳,但灼烧痕迹依稀可见,这是伯公凹交通小站。
记者在交通小站偶遇了开展思政实地教学的龙岩技师学院的师生们。“中央红色交通线上涌现出了无数默默付出的交通员英雄,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思政老师陈诗瑶告诉记者,同学们此次实地教学感受良多,不少同学在听完交通员烈士后人邹广敦讲述发生在交通站的革命故事后,不禁潸然泪下。
(林中东 摄)
90多年前,大埔县青溪镇这个地处闽粤交界的边陲小镇是党中央密切关注的战略要塞。如今,昔日的红色交通线虽已不再发挥作用,但随着革命遗址的不断保护和修复,还原交通线革命历史风貌,已发展成为备受追捧的红色旅游线路。
来源:掌上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