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2 15:41:32
“太惨烈了,整个电影院都能听到啜泣的声音。”
“我们如今的岁月静好,是曾经有人负重前行,感谢英雄们拼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国家。”
“谢团长真帅!指挥作战的场景、捍卫国家尊严的决绝,最后掩护战友渡桥的悲壮,都让人为之敬佩!是我们梅州人的骄傲!”
……
10年准备、4年制作……在电影院因新冠肺炎疫情安静了半年后,近期,迎来了一部“劲爆”的电影《八佰》,在前期点映时便已突破2亿元票房,为之前略显疲态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轮观影高潮。
而这部电影,与梅州息息相关。它讲述了淞沪会战期间,“八百壮士”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在这次战役中,中方指挥战役的团附谢晋元是梅州蕉岭人。
昨日,电影正式上映,梅州人的朋友圈掀起了一股“必看”的转发风潮。不少梅州人在看过之后,给予电影高度评价,“骄傲”“感动”“震撼”“深受鼓舞”……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市民依旧难掩激动的情绪。
电影把观众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陆续攻占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中国军队后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10月26日,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于10月27日凌晨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
为威慑敌军,团附谢晋元对外谎称有八百名守军战士。这些守军战士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为了保卫人民的安危,在弹雨中行进,以血肉之躯阻挡敌军的疯狂进攻。一条苏州河,隔着两个世界:一边浴血奋战,一边歌舞升平,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次奇观。
四行仓库纪念馆里的老照片,谢晋元将军身旁常有一匹白马伴随左右。
当时的谢晋元不过32岁,上有老,下有小。他本是广州国立高等师范的高材生,20岁毕业后却选择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屡建奇功,最后成为这支“敢死队”的带领者。
建于清咸丰年间的谢晋元故居,199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剑湧 摄)
作为梅州蕉岭“抗日三英杰”之一,谢晋元出生于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方塘子谢家祖居“儒林第”。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及正确的教育。在艰苦的条件下,谢晋元培养了刚毅、勇敢、忠诚、憨直的性格。
客家人素来崇文重教,谢晋元的父母也不例外。尽管家境贫寒,还是东拼西凑借钱供谢晋元上学。1912年村中创办了育民学校,用新思想教育民众,同时结合教学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进行“天下为公”的爱国爱民思想教育,谢晋元便从这时候开始接受新文化进步思想的启蒙熏陶。
此外,蕉岭近代以来民族英雄辈出,晚清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爱国华侨、光复台湾的先驱罗福星、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也对谢晋元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
“山河破碎实堪伤,休作庸夫恋故乡。投笔愿从班定远,千秋青史尚流芳。”廖碧丹指着谢晋元少年时代写下的自勉诗介绍说,少年时期的谢晋元生活在动荡的大环境之中,渴求报国效时、匡时济世的思想种子深深孕育于他的心中,从小就把岳飞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纪念馆也是弘扬谢晋元将军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英雄事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魏智海 摄)
经过努力,谢晋元以优异成绩相继考入梅县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预科。令人出乎意料的是,1925年12月,在广东大学预科班读书的谢晋元,毅然投笔从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矢志要为祖国安危与富强奋斗一生。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谢晋元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与盘踞苏、皖、浙、闽、赣五省的军阀孙传芳部作战,先后参加了龙游之战、桐庐之战和龙潭决战。1934年9月谢晋元于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二期毕业,次年任第88师补充团中校营长。
谢晋元故居一角。(蕉岭县供图)
时隔80多年后的今天,在谢晋元故里,他抗日爱国的英雄事迹,仍旧时常被人们讲起,以激励后人。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蕉岭县委、县政府拨专款于1998年、2005年、2009年按原貌对故居进行修缮。2002年,谢晋元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解谢晋元抗日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
位于谢晋元故居禾坪前的谢晋元将军雕塑。(林剑湧 摄)
如今,不少前来参观谢晋元故居的游客,都会被故居前小广场上的谢晋元雕像所吸引,雕像下方刻着毛泽东的题词“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范”。目光炯炯、神色坚定的谢晋元雕像凝望着远方,正是谢晋元投笔从戎、为国奋斗的生动刻画。
2017年上映的电影《捍卫者》描述的是梅州平远籍将领姚子青率领的98师583团3营7天保卫宝山的故事,同样好评如潮,掀起观影热潮。而《八佰》中团附谢晋元也是梅州人。梅州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广东唯一一个全境属原中央苏区县的地级市,无论是在抗战期间,还是在土地革命期间,都输送过大量的革命战士,为保卫祖国而奋战。
来 源:南方+
编 辑:黄祖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