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时代精品 守护匠心传承!向丰顺这些非遗“守艺人”致敬~

2022-06-26 12:52:14 


  埔寨纸花、绩苴歌、黄金姜糖……提起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少人都耳熟能详。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4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涵盖了传统体育、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民间文学共7个非遗项目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共42人。近年来,我县非遗传承人打磨技艺雕琢时代精品,守护匠心传承,让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资料图:国家级非遗项目埔寨火龙。(吴腾江 摄)

埔寨纸花 似花非花匠心传承

“梅花向阳生长,每一片花瓣的姿态都是独一无二的,制作出来的花才有‘生气’……”在埔寨镇埔南村一民居门坪前,一张木桌,两把椅子,一对父子正手持镊子修裁“盆景”。其中一位古稀老人是省级非遗埔寨纸花传承人张立绳,身旁90后小伙子是这门手艺的接班人张伟林。

记者凑前观看,花盆上的绚丽梅花虽是纸花却很传神,达到以假乱真的境界。“在展览会上常被工作人员误以为是真花,给花浇水,这也是埔寨纸花的魅力所在。”张立绳笑着说。

资料图:省级非遗埔寨纸花传承人张立绳指导接班人张伟林制作纸花。(吴腾江 摄)

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埔寨群众已开始制作没有枝叶的纸花朵。1920年后,发展成花、枝、叶、茎齐备的盆花。张立绳从小在他的父亲张正余手下学习纸花制作,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技艺,还塑造了对传统艺术的坚守精神。如今,埔寨纸花制作技艺成了张立绳家的“传家宝”,村子里仅剩下他和儿子在坚守着这门“绝技”。

在埔寨镇文化站埔寨纸花技艺传习所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盆栽”,有牡丹、兰花、菊花、古榕等,花色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纸花的制作从染色、绕铜丝、剪花瓣、定型、过蜡、组花到规花形等,足足有1000多道工序。”张伟林拿着剪刀,裁剪花瓣,用了整整一下午时间才制作出一株花。

“小时候记忆里的父亲,通常在桌子前一待就是一整天,深夜点灯加班制作,守住匠心才能打造精品。”张伟林说,即使再困难,他也会坚守祖辈留下来的纸花技艺,让更多人认识埔寨纸花,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

绩苴歌 妇女劳作创作民乐

绩苴歌是我县三汤(汤坑、汤南、汤西)地区劳动妇女创作的口头文学,绩苴歌也是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农妇一边手工劳动,一边吟唱绩苴歌。这一带着浓浓烟火气和乡土味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百岁老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徐清花回忆说,从她懂事起,就从母亲手中学得了这门技艺,一直到80多岁高龄,她仍是当地的绩苴巧手。2009年3月,绩苴歌被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11月,徐清花被列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资料图:聊起以前绩苴的场景,百岁老人徐清花不时用肢体动作展示绩苴的步骤。(林玉莹 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绩苴这一技艺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绩苴歌也一度濒临失传。”徐清花的儿子、丰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局长陈光华说,为了传承家乡独特的传统民乐,1979年,他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县文艺宣传队工作期间,常常提着录音机下乡,收集有关绩苴的材料。陈光华介绍道,目前,汤坑一带流行的绩苴歌有“有字无调”“有字有调”“字同曲异”三种表现形式,绩苴歌叙述的事情都是妇女们自己的实践和感受,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是广大劳动妇女集体的、口头的、实践的产物。

陈光华说,如今,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乡村),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或学习绩苴和绩苴歌,这门民间艺术就不会被遗忘。

马图茶 二炒二揉精制香茗

马图茶产自素有“梅州高原”之称的龙岗镇马图村,种植在层峦叠嶂的高山上,长年云雾绕山。当地种植高山绿茶已有300多年历史。

马图茶制作采摘的是良种茶树新梢的嫩黄鲜叶,二炒二揉精制的绿茶条索成眉条状,色泽灰绿有光,叶底柔软幼嫩,汤色青绿略带微黄,饮之甘醇爽口,香气清高味浓,提神醒脑,回味无穷。因此,质地优良的马图茶逐渐成为地方名茶。

从茶青到茶叶,每一步都凝聚着制茶师傅的经验与智慧。在马图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何运新看来,马图茶之所以享有名气,除种植上追求高山云雾的环境外,还讲究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管理、坚持纯手工采摘和传统技艺制作。

“炒锅温度的高低、炒制时间的长短都是凭经验完成,这关系到茶叶的口感和香气。”何运新说,各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每一道工序苛求以对。“工艺越好,茶品质越佳。好的制茶工艺能把茶的内涵物质包裹得紧实,极大保留茶的原味不被破坏。”

何运新和其父亲“老茶匠”何火球在技术创新和打造品牌过程中,采用“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200多户村民进行茶叶种植,提高茶农种茶的积极性。如今,马图茶叶产业为马图村乡村振兴发展注入蓬勃的动力,直接拉动村内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2014年,马图绿茶获批“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马图茶制作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运新为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图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铁坑米酒 技艺相传酒更香醇

寻着一阵阵扑鼻的酒香,记者日前走进潘田镇铁坑村永禄酒厂生产基地。

“潘田镇素有‘潘田十八坑,坑坑有米粜’的说法,水稻种植是当地的传统产业,铁坑米酒用当地优质大米和山泉水等酿制而成,从一粒米到一滴酒,都是古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赖伟良告诉记者,从他的爷爷辈就有酿制米酒的技艺,他的父亲赖永禄是原潘田酒厂第一代酿酒大师,从事酿酒行业有五十多年,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对酿酒也情有独钟。

2002年,赖伟良响应政府号召,发展乡村产业,辞职回乡继承父亲的传统酿酒技艺,把父辈传授的传统酿酒技艺和外出学习的先进酿酒技术进行融合创新,推出的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如今,铁坑米酒已走出了山区,畅销全国各地。

一提起酿酒,不善言辞的赖伟良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对每个步骤每个细节的掌控他早已熟稔于心。“潘田铁坑米酒制作工序繁杂,经过浸泡、蒸煮、摊凉、加曲、发酵、蒸馏、检验、贮存、包装等主要工序。”赖伟良认为“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对于每一次酿酒,他都不敢大意,因为稍不留神,酒味就可能发生变化。

赖伟良从父辈手中学到酿制米酒的技艺,并加以创新融合。(高讯 摄)

长期以来,铁坑永禄酒传统酿造技艺都是以口传心授、师徒相延的方式传承,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和发展,逐渐将潘田铁坑米酒打造成了地方特色品牌。2021年,铁坑永禄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丰顺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黄金姜糖 浓浓家乡味思乡情

2011年5月,黄金姜糖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7月,刘勇刚被列入梅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姜糖好不好吃,关键在于熬糖,温度控制在135℃,师傅要一个多小时不停地搅拌糖锅,直到姜糖有光泽……”在黄金食品厂,刘勇刚向记者介绍传统手工姜糖制作流程。据了解,黄金姜糖品牌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刘勇刚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从父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的薪火,成为黄金姜糖的“守艺人”。

黄金姜糖质地细腻、口感清新、风味独特,深受当地人和在外游子的喜爱。据传,古时黄金镇地势低洼,内河罗织,四季瘴气多,湿气大。久居此,瘴湿之气侵入肌骨,易得风湿疾病。而姜具有祛湿祛寒之功效,故世代黄金镇人甚爱食姜。每逢生姜收获时节,常取其丝加红糖、拌面粉制成糕,备日常食用或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甜与辣间饱含着人们的思乡之情。

资料图:刘勇刚向游客介绍传统手工姜糖制作流程。(钟小丰 摄)

刘勇刚介绍,传统手工制作姜糖从碾生姜、榨姜汁、和面粉,到煮沸加糖、搅拌、冷却切条,再到包装成品,需要足足两天时间。“企业坚持守正创新,2012年引进了现代化全自动生产设备,现在只要15分钟就能出品一盒黄金姜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刘勇刚说,生产机器完全按照传统工艺的标准进行制作,从传统的手工制糖到定制机器机械化生产,改变的是产品的生产速度,不变的是黄金姜糖的味道和情怀。

来    源:掌上梅州

编    辑:邱   韵

编    审:罗林坤

审    核:朱海茶


热门评论
打开丰顺发布查看更多评论
没看够!下载个丰顺发布呗!
丰顺发布 深一度,快一步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