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过后,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蕉岭县广福镇豪岭村,葱郁的竹林里,一根根鲜嫩的雷笋破土而出,笋农们忙碌穿梭于林间熟练地采收着,不一会儿均满载而归。这时,不少人会将采回的鲜笋送至钟振志、钟慧平夫妻家中,由他们统一称重打包走电商销售。
鲜笋冒尖。
因竹而美,因竹而富。近年来,豪岭村依托世界长寿乡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雷笋产业,做活做强“竹”文章。钟振志夫妻乘势返回家乡创业,带领村民一起拓展新的销售渠道,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助力打响当地雷笋品牌,推动乡村振兴。
钟振志夫妇扎根乡村带动乡民致富。
“时下正值雷笋上市的季节,这满地都藏着笋芽。我跟老师傅学了一些找笋经验,你看,这儿就躲着一棵。”钟慧平领着记者走进自家竹林,循着一处鼓包,躬身忙活起来。她告诉记者,雷笋因打春雷时发笋而得名,具有出笋早、产量高、笋期长等特点,种植简单、管理方便。
钟慧平向记者介绍雷笋种植经验。
“我这7亩山地盛产期时可每日出产近200斤鲜笋。雷笋美味甘甜,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与普通春笋相比要高出两倍多。雷笋里面鲜嫩洁白的,看着就很有食欲。”说话间,钟慧平剥开笋壳,向记者展示道。
“2017年,村里偶然接触了解到雷笋这一品种,得知其生长需要温暖潮湿,通风向阳的环境,考虑到我们村的地理、气候条件十分适宜雷笋种植。于是村里当即组织了30多人去浙江考察引进该品种,目前全村共有10多户人家参与种植,总种植面积达120亩。”豪岭村党总支部书记钟辛亥说。
笋农采挖新鲜雷笋。
“起初,好酒也怕巷子深。不少市民以为我们这雷笋是普通的春笋,还不解为何要价高,加上村中雷笋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产值并不高,有些笋农便有些泄气。”钟振志告诉记者,这时,头脑灵活的妻子便与他商量,先将笋农采收的雷笋集中收购回来,依托新媒体载体以及联动各大生鲜市场,扩大宣传力度,提高雷笋的市场知名度,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本地的优质雷笋成功“端上”各地餐桌。“除了本地客户外,现在每天都能接到不少以福建和珠三角等地区为主的回购订单。稍后这一批我们也得联系快递上门,争取上午发出去。”钟慧平笑道。
笋农手捧鲜笋,笑逐颜开。(丘琼 摄)
“雷笋有了好销路,笋农发展的信心变更足了。接着,我们还联合镇村引导笋农在非笋期,探索发展林下养殖,实现种、养循环经济双丰收。”钟慧平表示,鉴于雷笋带来的经济效益,今年又多了不少农户参与雷笋种植。
“当前,我们着重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延伸拓展产业链条,在精深加工上发力,提高雷笋附加值,为更多的笋农增加效益。去年,我们拿雷笋试验性制作了一些鲜冻笋、手剥笋,大家认为口感还不错,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钟慧平说。
采收待打包的鲜雷笋。(丘琼 摄)
“年轻人就是心思活。这对小夫妻不仅帮我把雷笋卖到了省城,还计划搞冻库,做雷笋加工制品,跟着他们干有奔头!”笋农钟元生说。
“前阵子,省林科院组织了6名专家到村里调研,引导笋农有效盘活闲置的山地资源,不断改进优化种植技术、调整竹林结构。不少笋农意愿挺强,所以我们计划发动这些笋农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扩大雷笋种植面积和规模,做大做强雷笋产业。”钟慧平信心满满地说道。“与此同时,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继续发力雷笋深加工,实现竹笋产品多样化,并畅通供销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塑造打响本地雷笋品牌,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增加笋农收入,促进农业增效。”钟慧平说,“希望将雷笋这一绿色产业做成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如果你有好的建议或者意见
也可在评论区给我们留言
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多一次分享吧
来源:掌上梅州
编辑:钟琳瑜
编审:夏新颂
终审:郭小静
蕉岭县融媒体中心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