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普宁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效益不高。197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88亿元,农业总产值3.69亿元,工业总产值1.47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6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4022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2054万元。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普宁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运用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对内实行改革,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招商引资。通过大力兴办“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特别是发扬普宁人善于经商的传统,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搞活商贸流通,服装、布料、副食品等十大专业市场遐迩闻名。使全县经济总量倍增,经济实力增强。
至199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64亿元,为1978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8.25%:工业总产值20.95亿元,为1978年的14.25倍,年均增长20.90%;财政收入1.53亿元,为1978年的7.29倍,年均增长15.24%。
1993年,普宁撤县设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市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市委、市政府确立并实施“兴工立市”战略,推动工业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从根本上扭转商贸与工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在巩固、提高原有市场的同时,新建纺织品、中药材、茶叶、水果等专业市场,强化普宁市场辐射力和影响力。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29.24亿元,为1992年的6.58倍,年均增长30.89%;工业总产值227.02亿元,为1992年的10.84倍,年均增长40.55%;财政收入5.9亿元,为1992年的3.86倍,年均增长21.27%。
随着工业立市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上世纪90年代,普宁纺织服装就形成配套完善的工业体系;与此同时,凭借中药材种植的传统优势和中药材市场在国内的影响,加之本地一批医药企业不断自主创新,普宁医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医药产业和纺织服装产业等两大支柱产业的逐步形成,为普宁商贸流通乃至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快纺织服装、医药两大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普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跻身全省第五位,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在粤东西北县市区“经济振兴指数”中名列第六位。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9亿元,比增5.5%,增速列揭阳市建制县(市、区)首位;固定资产投资额268.4亿元,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8亿元,比增9.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6亿元,增长11.42%;税收收入16.5亿元,增长11.46%。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773.87亿元。
70载峥嵘岁月,70载薪火相承,全市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经济规模质量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上下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构建“一核二园三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全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对接揭阳滨海新区,全力打造“商贾名城、创新之城”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