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的变迁
李文幸
道路作为“民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城乡巨变的见证,也促使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童年时,家乡的道路全是泥巴砂土路,路面凹凸不平、狭窄崎岖,路边杂草丛生,间有蛇鼠出没。在小道与小道之间是一条条露天的污水道。菜叶、粪便、剩饭、污水堵在一起,臭气熏天。晚上,没有一盏路灯,到处黑乎乎的,在小路上行走,人心惶惶。那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散养禽畜,养猪的、养鸡的、养鸭的,布满每个角落。垃圾满地堆,荒草满地长,蚊蝇满天飞,粪尿满街流,臭气满村飘。赤脚走在泥泞污秽的村道巷子,脚趾缝常常被粪水浸泡腐蚀得脱皮烂肉,出血流脓,红肿热疼痛,苦不堪言。
村里通往圩镇和学校的泥土路窄得像一根羊肠,盘盘曲曲,铺满了落叶,而且时不时遇上连绵的阴雨天,漫流的雨水、粪水把砂石泥巴路弄得湿漉漉的,滑溜溜的,行走艰难,鞋子往往沾满泥巴,脚板被石子砂头硌得生疼。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两个车轮在泥泞的土路里摇摆穿行,像是玩杂技,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满身尘”。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县城探望重病住院的外公,在路口等车时,看到父亲所在单位梁村公社的一辆敞篷的拖拉机满载货物去县城,于是我们一齐爬上去,拖拉机载着我们在盘旋曲折、崎岖沟坎的山路上缓慢行进,车子一会儿冲下山坡,一会儿又吐着黑烟吭哧吭哧爬上山岗,一路上尘土卷着灰沙,上下跳跃,不停摇摆,随时都有被颠下来的危险,二十多公里的路程让我们坐得腿又疼又麻,脚也站不稳了,最后在车上整整挨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去到了县城。那是我童年第一次走过最远的山路,农村道路交通落后的状况在我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那时候,县城通往乡镇每天多是一趟客车班次,居住在边远山区的民众要乘车出县城,有的要提前到圩镇住晚,有的要凌晨出发赶往圩镇,才能赶上乘车的时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肇庆读书期间,怀集至肇庆的公路还是砂土路,怀集至肇庆18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要折腾五六个小时才可到达。而现在,乘大巴走高速只需两个多钟头,乘高铁动车一个多钟头就到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铁路建设一日千里。有数据显示,解放初期,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有8.08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也只有2.18万公里。到了2018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突破14万公里,全国铁路营运总里程13.1万公里,高铁营业总里程2.9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居世界第一位。
我的家乡怀集的交通路网建设也突飞猛进,城乡出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0年10月,二广高速怀集段贯通,怀集境内有了首条高速公路。而由贵阳至广州的贵广高速铁路,过境怀集段有58公里,途经蓝钟、马宁、岗坪、冷坑、怀城、坳仔6个镇,于2014年12月贵广高铁开通,怀集有了首个高铁列车站。
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7公里,并实现了硬底化,300多个行政村甚至一些偏远的小山村都已通上了水泥硬底公路。现在的怀集,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境内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犹如一条条巨龙雄卧于怀集大地。
道路的变化给大家提供了许多方便。摩托车、汽车能开到家门口,拖拉机、收割机开到田间地头,为家乡打通了致富之路,让人们豪情满怀走在康庄的道路上,享受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幸福生活。
我的老家怀集县梁村镇镇武村,9个村民小组“通组路”全覆盖,“连户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入夜,路灯齐放,人们在光亮的大路旁聊天、散步,多么休闲、自在。乡村成了一个不夜天。在夜路上行走,已谈不上“害怕”二字了。
每当看到那整洁宽敞的马路,那光亮璀璨的路灯,那四通八达的路网,那客运车次的增加,那运载工具的改善,那干净舒适的车厢,感叹它为人们工作、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运行方式时,我便会生起一股感谢党、感谢祖国的情感。我为我的家乡、我的祖国巨变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来源:云浮日报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