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00多年前,中国佛教的历史上出了一件大事:宛如横空出世,从岭南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走出一位名叫惠能的青年,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主持的东山禅寺,以这首偈语惊四座,赢得了弘忍的赏识,从而继承五祖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
而新兴县,作为惠能的出生地和圆寂地,在穿越千年的时空之后,今天日益成为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进入广东旅游的首选地、明心见性的福地、参禅悟道的圣地。
六祖禅之中华:瞻仰“东方圣人”的故乡
惠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父亲从河北贬谪到新州任职,母亲是当地人李氏。惠能从小丧父,没有上过私塾,大字不识一个,但他的悟性很高,24岁那年砍柴回家途中,路过金台寺,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竟然顿时开悟。
随后他到湖北黄梅求法,在东山禅寺做杂工八个月后,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得法偈,得到五祖的真传。
惠能把印度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开创了禅宗南宗顿悟法门。从此花开五叶,南宗成为一棵影响中国、东南亚以及日本、朝鲜社会达千年之久的“参天大树”。
惠能口述《六祖法宝坛经》,是释迦牟尼之外诞生的唯一一部可称为经的佛教经典。
毛泽东把惠能和孙中山并称为广东两大伟人。1956年,他与中共广东省委陶铸等人谈话时说:“你们广东有个惠能,你们知道吗?惠能在哲学上有很大的贡献,他把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推到最高峰,要比英国的贝克莱早一千年。你们应好好看看《六祖法宝坛经》。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能够提出高深的理论,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如今,惠能被学术界尊崇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塑像矗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广场,供世人瞻仰。他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大圣人”。
今天,在“中国禅都”新兴县,一个总投资104亿元、规划主体区域50平方公里的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在倾力建设。
园区分为五大部分。禅文化生态旅游:包括国恩寺、六祖故居、龙山温泉、藏佛坑景区、神仙谷景区、水湄村景区;禅文化研发与交流:包括世界禅文化学院、禅文化博物馆、禅文化研发中心、禅乐制作中心、禅文化动漫制作基地、禅文化影视实验基地、禅风建筑研究中心、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基地;禅文化感悟与养生:包括农家禅院集群、山林禅院集群、温泉民宿集群;禅农文化体验:包括禅农并重体验区、农禅区、特色花卉种植;禅文化服务与消费:包括禅文化主题酒店、特色商业街、素斋馆、温泉养生会馆、特色民居。
唐寺之风华:寻访国内首个“国”字号寺院
国恩寺外景
六祖禅师碑
“百城烟水无双地,六代风幡自一天”。这是国恩寺大门上的联句,足以说明这所寺院非同一般。到新兴参禅,第一站首先要到始建唐代的国恩寺。
位于新兴县六祖镇龙山的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旧居及圆寂之所,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所建,当时命名为“报恩寺”。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下诏赐名为“国恩寺”,今门额上书“敕赐国恩寺”匾额据说是女皇武则天亲手所书。唐先天二年(713年)八月初三,六祖惠能在国恩寺圆寂。此寺至今已有1329年的历史。国恩寺与惠能祝发道场广州光孝寺、毕生弘法道场南华寺鼎足而立,并称禅宗三大祖庭。
走上龙山,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国恩寺“第一地”山门牌坊。牌坊上镶嵌的“龙虎汇”是明末石湾瓷雕,双层浮雕,工艺精湛,画面结构严谨,龙虎形态逼真,气势如虹,是新兴县现存的珍贵工艺精品之一。
在国恩寺大雄宝殿的丹墀立有五块龟驮汉白玉大碑石,每块都镌刻有碑文。正中一块所刻的是唐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下给六祖惠能的圣旨。右边第一块刻着柳宗元撰写的《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第二块刻的是王维撰写的《六祖惠能禅师碑》。左边第一块刻的是刘禹锡撰写的《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第二块刻的是刘禹锡撰写的《佛衣铭》。
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的三大家为六祖惠能撰写碑文,足以显示惠能在中国哲学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大雄宝殿两边供奉的罗汉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个,而国恩寺的大雄宝殿两边却供奉着二十罗汉。据说六祖圆寂后,以神会、法海为首的众弟子在国恩寺成立“录经堂”,把六祖一生所弘扬的正法眼藏整理辑录成书。邪魔外道惧怕六祖禅宗正旨流传于世,多次前来破坏,就在《六祖法宝坛经》将要辑录成书之际,众魔放火烧“录经堂”。神会用身体护住经书,法海带领众人扑火。经书保住了,神会法海却被烧伤了。众弟子为了表达对两位高僧的崇敬,称他们二人为护法罗汉,并与其他罗汉一同供奉。
国恩寺内的六祖殿、六祖浴身池、报恩塔、卓锡泉、六祖父母坟等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佛荔之年华:阅读佛荔千年风云
佛荔与报恩塔
国恩寺佛荔园内,相传为六祖当年亲手种植的一棵荔枝树依然虬枝参天、枝繁叶茂。如今,这棵历经了1300多年风风雨雨、见证了国恩寺全部历史的圣树,已被寺院管理人员用支架保护起来,夏天依然结果,总有鸟雀从空中首先品尝。
奇怪的是,一般的老荔枝树都会生虫,而这棵六祖手植荔枝树不生虫。清嘉庆举人陈在谦曾为这棵荔枝树作诗,其中有“吾师手所植,树老虫不蠹”的诗句。因此,人们将它视为圣树,称之为“佛荔”。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棵佛荔惨遭“红卫兵”焚烧,还遭遇过雷击,枝叶枯萎,奄奄一息,人人都以为佛荔活不了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改革开放后,经专家精心护理,佛荔枯木逢春,不仅长出繁茂的枝叶,当年还结下百余斤果实,着实令人惊叹其顽强的生命力。
2003年3月,据广东省绿化委员会普查,此树是新兴县特有的荔枝品种,名为香荔。树高18.5米,胸围3.72米,是全省古树中最长寿的果树,名列广东十大古树之首,亦是全国最古老的一棵荔枝树。2002年,佛荔挂果200公斤,新兴县在国恩寺内隆重举行了首届佛荔节。此后,每逢荔枝成熟季节,国恩寺内便举行“佛荔节”,海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信众,尤其喜欢来国恩寺品尝佛荔。2010年,“佛荔”又结出累累硕果。稀奇的是,这棵千年古荔枝树的树干上平空生出两条嫩枝,而每条嫩枝上不多不少各结出6颗沉甸甸的佛荔果实,与六祖的“6”的数字刚好巧合。
舍利之光华:开启重光历史之迷
六祖禅泉
佛宝舍利
国恩寺内的舍利宝殿,供奉着7颗十分珍贵的佛舍利。
2006年12月28日,国恩寺传来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寺院工人在疏通下水道的时候,发现了旧报恩塔的遗址。经考古专家挖掘,在遗址地宫内发现7颗舍利和一批珍贵文物。
据专家考证,舍利是骨质,珠粒状,圆润,乳白色,有光泽感;剖面近圆形,最大者直径0.35厘米,最小者直径0.15厘米。随同出土文物包括隋唐时期的鎏金素面圈足铜圆盒、鎏金提梁水罐、鎏金铜棺、水晶球、“五铢”和“开元通宝”铜钱等。
令专家惊奇的是,出土的隋唐古铜钱,由于时间太久,一枚粘连断开,只取出75枚半铜钱。不知是渊源还是巧合,75枚半铜钱正好对应了六祖世寿75岁半。
考古专家们分析,舍利子很有可能是初祖达摩从印度带到中国的释迦舍利,代代相传,传到六祖惠能被带回国恩寺。六祖为报答父母恩、家乡恩而将舍利子埋在报恩塔基下,作为镇塔之宝;也可能是二祖到五祖某个祖师的舍利。
舍利的重光,也许解释了当年六祖圆寂时为何不将自己的肉身供奉在家乡的历史之谜。有人因此猜测,六祖的肉身被供奉在南华寺,实际上是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开,六祖所受衣钵中最珍贵的可能就是这7颗舍利。六祖为了避免世人为舍利产生纷争,悄悄将舍利埋藏在报恩塔的塔基底下,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最亲密的弟子。
关于六祖的记载中,六祖曾说过“身在宝林(南华寺)心在家”。舍利重光,或许是禅宗的又一种智慧。
来源:发布号
记者:梁耀天
图片来源刘烁、区伟东
责任编辑:植发炜 覃娅婕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