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什么文化,但‘知恩图报’这个理还是知道的。我总想着能为村里做些什么。” 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刘敬材还会在晚上抽空开摩托⻋帮助邻里乡亲运货。
刘敬材是该村的“脱贫先进人物”
五年前,刘敬材夫妇因家中有患病老人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工作,只能依靠种地、就近打零工维持生计。驻村帮扶工作队从其家庭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多项帮扶措施,并将他聘为村里的保洁员,实现就近就业。
▲刘敬材在田间耕作
“只要勤劳,脱贫不难,只要苦干,致富不远。”这句话是刘敬材常挂嘴边的,也是其用汗水来践行的,他明白“等、靠、要”,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贫穷的生活。 各类种养技能培训班,刘敬材从不缺席;开展紫薯、玉米等种植项目,他总是第一个响应报名;肉桂收成时节,他会主动去做收桂临时工。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搭建的“电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经营模式,刘敬材销售了2000斤紫薯,有4000多元收益。今年初他又种植了3亩多糯玉米,收成3500多斤,收益约7000多元。
据古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明丽回忆,“紫薯种植期正值盛夏,正午烈日下气温近40°C,刘敬材每日清晨5点出门,一直在田间耕作至下午1点才回家。为了保证收成的紫薯口感香甜,他坚持有机种植。这个苦力,少一点动力都做不来,很多人就宁愿穷都不愿意受这个辛苦罪啊。”
如今,刘敬材全家住进新房,他自强不息,辛勤付出终使家庭成功“脱贫摘帽”,迈向更好的生活......
既是“嘉奖”,更是“明灯”
“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各级政府、村党支部及驻村扶贫干部的关心,我家过不上现在的生活,我感谢党,我也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为父老乡亲多做些实事。不管能否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今后我都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边优秀党员为榜样,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村支部书记问他为什么要入党时,他坚定地回答。
说起刘敬材,古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明丽倍感激动。“对于我们扶贫工作者来说,刘敬材的入党志愿,表达了他感恩国家的心,是一份特殊又意义非凡的‘嘉奖’。同时,他有志气、积极向上,靠自己双手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阶段,刘敬材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起到了‘明灯’的作用。”
来源:云浮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植发炜 覃娅婕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