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变异会影响疫苗研发吗?
钟南山、陈薇院士最新判断
4月24日上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工程院2021年医学科学前沿论坛上,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等多名“大咖”分享了新冠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发领域的最新进展。
针对病毒变异,钟南山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
正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
在谈到新冠疫情的精准预防时,钟南山在线上报告中表示,当前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新冠病毒的变异。目前出现的变异毒株来自英国、巴西、尼日利亚、南非等地。现在看起来,针对南非出现的b1351变异毒株,正在使用的全病毒灭活疫苗对其效力有所降低。现在我们正在全力研发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
新冠疫情精准防控核心是预防人传人
“新冠疫情精准防控核心就是预防人传人。”钟南山说,新冠病毒与SARS病毒有两个明显区别,一个是传播力更强,另一个是无症状感染者多且有传染性。因此,及时让感染者与健康人群分开非常关键。在武汉,我国快速建设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等,对感染者集中收治;国内出现零星疫情时,各地也采取了局部地区全员核酸检测的措施,及时筛查与隔离。这些都是疫情精准防控的有效措施。
钟南山院士视频分享。
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钟南山院士介绍,目前全世界的新冠疫苗还有不少问题未解决,“比如,疫苗打了以后保护持续时间有多长?比如,打两次甚至打三次,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病毒的保护率?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钟南山院士介绍,我国目前有近50种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全世界有20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如果能够找到综合、通用、可普及的疫苗研发指标,能够让更多的力量用在刀刃上。
针对新冠疫苗注射后副作用,在德国、奥地利、英国等地,有30多个接种者接种阿斯利康公司的腺病毒疫苗以后,出现了血栓栓塞和血小板缺乏症,临床和自身免疫性肝诱导的血小板缺乏症表现非常相似。“为什么这些人会出现症状?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些是不是可以通过基因多态性探讨?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钟南山说。
生物计算和机器学习助力疫苗快速研发
面对重大传染病,人类的疫苗研发有什么新进展?陈薇院士通过现场连线进行介绍。
有关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陈薇介绍,是依托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的技术平台,不需要病毒即可开展疫苗研制。研发中使用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筛选与快速设计。
对于国内首个单针疫苗,陈薇表示,已正式发表新冠疫苗Ⅱ期临床试验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单次接种疫苗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感染提供“双重保护反应”。首次验证了55岁以上年长人群的免疫效果。
那么单针次疫苗接种6个月以后保护率如何?如再打第二针效果会有哪些变化?陈薇院士介绍,6个月以后的加强针的数据也是有的。再打一针,免疫反应大概有7倍的增高,保护率能在90%以上,而且过程安全性非常好。
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有效性的问题,陈薇介绍,截至2021年4月,全球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0万条。通过全球共享的数据,各国可以快速调整相关疫苗研发工作。陈薇还透露,目前该团队在对黏膜免疫(非注射)的方式进行研究。
来源:广东发布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