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德民,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榃邦村人,1909年出生,1928年云浮中学初中毕业,早在读书期间便受革命知识青年余谓泉、麦长龙等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因表现突出,1938年底,被任命为都骑抗先队队长,上任后大力开展各项抗日救亡运动,大量张贴抗日海报和标语,把抗先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区德民
1938年至1939年间,区德民在榃邦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宣传抗日道理,抵制日货,组织榃邦、兰塘、罗卜三村抗日武装自卫队,发动群众献枪、捐粮捐钱筹集资金购买枪支弹药,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4年9月,都杨沦陷,日寇300余人进犯榃邦村,区德民指挥村民躲到安全的深山,并做好坚壁清野工作,不留一粒粮给日寇,做到空户空村,破坏桥梁道路,阻滞敌人进犯进度。这次敌人扑了个空,群众没有伤亡,只是有些房屋门窗被损坏。
区德民故居
1939年,由云浮党工委、都骑党支部书记李青(冯燊妻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李青同志调往云浮党工委工作,区德民被任命为都骑党支部书记,领导都骑开展各项革命工作和抗日工作。并介绍了云浮的老革命麦冬生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被任命为云浮党工委书记,1945年因身份暴露,党组织决定将其调离云浮,又考虑到区德民广州有一定人脉关系,加之懂做生意,决定安排其到广州开设“永源安”运输行,一是为游击队筹集活动经费,二是设立云浮党组织在广州的联络站。
1945年至1949年间,药品奇缺,特别是西药,要到香港才能购买到,区德民通过“永源安”运输行多次为游击队购买药物,大大地解决了当时游击队的用药之急。
1948年,区德民在广州购买了“卡宾枪”一支、左轮手枪一支。上述两支枪,安排麦浩环、区德森2人从广州乘船带回云浮,到都骑圩离船上岸,交于游击队“黑龙江连”排长冯中接收,给游击队使用。
自从区德民在广州开设了“永源安”运输行后,很多革命人士从香港到广州再到云浮或从云浮调往其它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大都由区德民组织接送,如解放后曾任云浮县财政科科长的韦敬文(广西籍人)1948年根据党组织安排,从香港调回云浮开展革命工作,是区德民派人护送从广州乘船回云浮,原计划到都骑离船上岸,但恰逢当天都骑圩发生命案,情况不妙,人员复杂,没有在都骑离船,后转到郁南县南江口离船上岸,安全到达目的地。总之,很多革命人士经其联络站转移接送均能安全到达,未出过任何事故。
榃邦村是一条200多人的小山村,四面环山,在区德民影响下,榃邦村群众思想觉悟比较高。革命时期,云浮地区开展革命工作的领导干部经常到榃邦村开会研究开展对敌斗争策略。游击队“黑龙江连”也经常到榃邦村驻营进行休整和训练。
革命时期,游击队经济十分困难,区德民便发动其父区仲及其它村中较富裕的村民区君杰、区国英等人捐粮捐钱支持游击队,同时又说服本村族长从“大公谷”中捐出一万多斤谷给游击队,解决游击队当时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在区德民影响和动员下,榃邦村有部分青年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如区德龙参加游击队,解放后安排在广州芳村供销社当干部;区才参加游击队,解放后安排在云浮县公安局当干部;朱明征参加游击队,解放后安排在肇庆市石油公司工作任经理;区德森在本地地下通讯工作,解放后在卫生战线当医生。
云安区都杨镇大院内,中共三罗组织革命活动旧址——荣昌堂,就摆置着区德民的照片及革命事迹。由云城区政协委员会、云城区档案局、云安区档案局共同编写的《云浮县抗日纪事》和由云城区档案局、云城区老促会、云城区档案学会共同编写的《云浮县革命历史》对区德民同志的革命活动均有详尽的记载。
区德民解放后安排在广州市工作,任广州信托公司经理,后因种种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1970年回乡务农,1975年病逝于老家榃邦。
离休干部董超杨、余家强、区德森,他们每逢回忆起当年的革命活动历程,都十分怀念区德民同志,认为区德民同志是一个好领导、一个对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人,对他过早去世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