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自20岁离家,备尝饥饿、寒冷等人世艰辛,不和谐的感情生活又使她屡屡怀着一种忧虑的心境,以致她经常感受着深入骨子里的孤独和寂寞。好在有一支笔不离不弃。她用它恣意表达性灵的受难与飞翔,描绘人民、民族的苦难,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萧红拥有两套笔墨,两种才情。一方面关心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一方面又专注自己孤寂的情绪,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与向往。前一种使她与文坛主流保持了步调上的一致,而后一种,又使她处于主流之外。”
——人民日报文艺公众号
书籍简介
书名:《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含童心、诗趣、批判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城镇作传,为这个城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呼兰河传
它是萧红的经典代表作,作者用充满童趣及诗画般的语言刻画了故人、故乡、故情的群像,勾起读者心中共通的乡土情怀。又通过一个个人物、一种种风俗、一幕幕场景,再现了民国初期东北小镇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营造出独特的萧索苍凉的氛围,叙述偏远闭塞的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透露出她对丑态百出的封建迷信的批判。
推荐理由
萧红曾经说:“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呼兰河传》表达了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被越来越多的后人认为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力作。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因知识匮乏、愚昧无知,那个时代的人们盲目地崇拜鬼神去寻找精神支撑;食用便宜的瘟猪肉时,自我安慰这些猪不是病死的,是在泥坑中淹死的;埋了过世的小团圆媳妇,回来的人第一句话竟然是:酒菜真不错……
但在满目荒凉后,锲而不舍追求幸福的冯歪嘴子又给全文带来一点光亮。诚然,她的批判中也隐含希望,希望中国新生,希望中国跃变为真正尊重人的尊严、充满理性、健康向上的社会。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
无论如何,“山一程,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的脐带的血地”。她把在后花园里与爷爷一起生活的那段美好时光,描写得自由快乐,令人向往。《火烧云》《祖父的园子》等经典美文均出自这本书。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就像茅盾所说的那样,“《呼兰河传》是一部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你尽可抓住社会制度、人性道德、时代局限等等角度进行剖析,深入思考。
阅读拓展
萧红(1911-1942),民国女作家,被誉为"文学洛神",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一个富裕家庭,1942年葬于香港浅水湾边,时年31岁。萧红一生感情炽烈,毕生追求自由与爱;半生漂泊,历经艰险,颠沛流离。19岁为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24岁时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31岁病逝于香港,去世前完成重要作品《呼兰河传》。
来源:云浮融媒中心
责任编辑:植发炜 陈小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