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简介
书名:《悲惨世界》
作者:[法]维克多·雨果 著
李丹 于方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悲惨世界
雨果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欧洲。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在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的冉·阿让被好心的主教米里哀收留过夜,却不想他偷了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0年后,经过努力,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但是,冉·阿让的相貌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即将去世的芳汀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私生女珂赛特。但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此时在市长办公室里,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选择了投案自首。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身陷圈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身亡的消息后,成功越狱。冉·阿让接走了珂赛特并把她带到了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8年后,平静的生活因马利尤斯看上了珂赛特而再起波澜。此时,冉·阿让和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在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人。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最终马利尤斯接受了冉·阿让,此时的冉·阿让已经命悬一线,他唯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
推荐理由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坎坷,具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传奇性。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雨果写到:
只要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
那么,就会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遭遇不可避免的祸;
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
还得不到解决,
或者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
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悲惨世界》是一部关于爱、恩典与救赎的史诗,也是一部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雨果将人类的一切不幸统称为苦难。冉阿让的贫穷、牢狱与逃亡、珂赛特年幼受苦、芳汀被逼良为娼、通烟囱男孩的流浪、福舍勒旺老无所依、小嘉弗洛斯的饥寒交迫、忠于法律而跳河自尽沙威、沿着邪恶的道路走向毁灭的德纳第。这些有代表的人物,无论是他们物质还是精神的苦难,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雨果作为人类生存状况和命运的思考者,全方位地考察这些因果关系,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已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惨世界》可以称作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
延伸阅读
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来自这样两件事实:1801年,一个名叫彼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饥饿偷了一块面包而判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讨生活又处处碰壁;雨果自己的好友维克多年轻时的逃亡生活。到1828年,雨果又开始搜集有关米奥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资料,酝酿写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的故事。在1829年和1830年间,他还大量搜集有关黑玻璃制造业的材料,这便是冉·阿让到海滨蒙特伊,化名为马德兰先生,从苦役犯变成企业家,开办工厂并发迹的由来。此外,他还参观了布雷斯特和土伦的苦役犯监狱,在街头目睹了类似芳汀受辱的场面。
1832年,这部小说的构思已相当明确,而且,他在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写了《死囚末日记》(1830年)、《克洛德·格》(1834年)等长篇小说,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会现实,并严厉谴责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还发表了纪念碑式的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年),以及许多诗歌与戏剧,独独没有动手写压在他心头的这部作品。酝酿了二十年之久,直到1845年11月,雨果才终于开始创作,同时还继续增加材料,丰富内容,顺利写完第一部,定名为《苦难》,书稿已写出将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卷入政治漩涡,于1848年2月21日停止创作,一搁置又是十二年。《苦难》一书遭逢苦难的命运,在胎儿中便要随作者流亡了。
雨果在盖纳西岛过流亡生活期间,用全方位的目光和思想,重新审视、反思一切。在此基础上,对《苦难》手稿做了重大修改和调整,增添大量新内容,最终完成此书,定名为《悲惨世界》。
来源:云浮融媒中心
责任编辑:植发炜 陈小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