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郁南县西北部的桂圩镇。为什么镇名叫“桂圩”?据考证,这里的村民种植肉桂有着悠久的历史,所产肉桂以其皮厚、油丰、质优、量大而驰名岭南,久而久之形成了两广地区最大的肉桂交易集市,故名“桂圩”。
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得每年的大年三十,母亲都会摘一些桂叶回来,与蜜柚叶、柏枝等一起放在一个大锑煲里煲水让家人洗澡。大人小孩都洗完澡后,一家人带着满身的香气才吃年夜饭。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家乡的一种习俗,说这样可以辟邪去毒、大吉大利,来年百病不侵、富贵安康。
左邻右舍若有婚庆嫁娶、小孩满月、新屋进宅等喜庆事,都会在房门厅墙上挂一些桂叶桂子柏枝,屋里屋外都飘着一种肉桂的清香,寓意富贵幸福,多子多孙,长长久久。
只要闻到桂叶的香味,不是过年就是有喜庆事,就可以有大鱼大肉吃了。桂的味道就是过年的味道、喜庆的味道,这就是我懵懵懂懂时对桂树最初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读小学了。那时生产队响应“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以种水稻为主,兼种木薯等杂粮和肉桂等经济作物。
我曾问当乡村教师的父亲,生产队种那么多桂树,又不能拿来当饭吃,有什么用呢?父亲说,桂树全身都是宝,它的皮、叶、果实等可以做中药材,又可以做调味料,还可以做香料和化工原料,作用可大了,我们平时用的香皂、牙膏等生活用品,都可能含有桂树的香味呢。
生产队有几片山地种了桂树,加起来有一百多亩。桂树的主干笔直,枝繁叶茂,桂叶有手掌那么大,正面平滑有光泽,一年四季常绿。因为茂盛的桂叶遮挡了阳光,所以桂树下面的土地很少有其他杂草。夏天的时候,我们有时进山里找野果,或帮大人给生产队放牛,累了热了就会钻进桂树林乘凉休息。山风吹过,林涛阵阵,沙沙作响。摘一颗鲜嫩的桂丁(叶柄)含在口里慢慢咀嚼,一边感受着香甜辛辣,一边闭目小憩,很是惬意。
清明过后,早稻插完秧,生产队就会组织人力上山砍伐桂树。砍下来的桂树在山上就削去侧枝,用特制的桂刀和木片将桂皮按一尺左右的长度一块块完整剥下来,用箩筐或簸箕将桂皮挑回生产队晒地,在春天的阳光下摊晒。晒干后的桂皮成卷筒状,用竹篾扎好成捆,就可以挑去出售了。
每年生产队砍桂树,家家户户都可以分到一大堆桂枝和剥了皮的桂木。一家人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分工协作,挑灯夜战。
大人们负责剥粗枝上的桂皮。桂枝上的桂皮薄,枝节多,不太好剥,要用木槌捣几下才能把皮剥下来,这些桂皮可以当次等品出售。细一点的桂枝就不剥皮了,扎成一捆捆晒干出售。
小孩子的任务是摘桂丁,如果桂枝上有桂子或桂棕(花萼),也要分别摘下来,那都是上好的中药材,晒干后可以卖给收购站。
靠这些辛苦工,每家每户都可以赚到几十到百余块钱,相当于一个民办教师几个月的工资了。
当时我们公社在罗顺圩附近开了一间桂油厂,用桂枝和桂叶作原料蒸桂油,好奇的我和小伙伴们曾溜进去看热闹。桂油厂地方很大,一个宽敞的仓库堆放桂枝和桂叶,旁边有一个大作坊,建了好几个大蒸锅,上面一排排横七竖八的蒸馏管子,很是壮观。好几个农民模样的工人赤膊上阵,添柴加料,又蒸又煮,烟雾缭绕,热火朝天,十里飘香。
到了八十年代,我到北方读大学。有一次父亲写信告诉我,生产队原来的山地大部分都分给个人承包了,我们家也分到了十几亩,前几年都种上了桂树,估计明年可以收成了。
我们几兄妹就是靠着父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和这片山地种的桂树的收入,读完了大学。
九十年代后期,家乡大量种植产量高见效快的沙糖桔,肉桂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后来,大概在2010年前后,由于黄龙病蔓延,柑桔树绝大部分被砍掉了。面对就要荒芜的土地,踌躇不定的村民在县、镇政府的宣传引导下,重新种上了易管理、产值高、可长期收获的肉桂。从此,家乡的山上又变得郁郁葱葱,漫山遍野长满了桂树。
我每次驾车陪父母回乡下,都会找一个附近种有桂树的路边停下休息。山道弯弯,河水潺潺,看着周围山上一片片绿油油的桂树林,在太阳照耀下熠熠生光,呼吸着山间带着淡淡桂香的清新空气,一种游子归家之情油然而生,“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母亲总会叫我摘几片桂叶放在车上,说是可以保平安、防晕车。
回到老家,问起农村种养问题,乡亲们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说到肉桂,这个说今年种了多少亩,那个说桂皮涨价了赚了不少钱,还有人说现在有的桂树有碗口粗,一棵树可收几十甚至上百斤桂皮,是真正的“摇钱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肉桂这种收益丰厚的名优特产的深厚感情。
肉桂树的生命力极强,树干被砍掉后,老树根的旁边会很快萌生出几株幼苗,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倘若桂树被砍伤了,伤口也很快会愈合并重新长出厚皮。据说,月宫上吴刚日夜不停砍伐的那棵桂树就是肉桂,因为它会神奇地瞬间愈合,永远不会被砍倒,“吴刚玉斧何曾巧,斫尽南枝放北枝”。
虽然我生活在远离家乡的繁忙喧闹的都市,但时不时也会透过寂寥的夜空仰望皎洁的月亮,由那个千年不变的神话故事想到家乡的肉桂,仿佛闻到那馥郁芬芳、历久绵长的桂香。
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温坚培
责任编辑:植发炜 李艳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