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
书名:《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美】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简介: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出身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老师要他好好读书以便将来出人头地,而学校里的人却一天到晚谈女人、酒,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无心学习,因而老是被罚。第四次被开除时,他没有回家,只身在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这本书便讲述霍尔顿在此期间的经历和心灵感受。这本书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美国的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道出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我们都盼望长大,但接触大人的世界后又觉得不堪。这本书承认和接纳了青年成长历程中的疑惑、逃避,也诠释了青春的热情和美好,给正在堕落的人以启迪。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异常混乱,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人们逐渐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的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出现了堕落、垮掉的一代,霍尔顿就是当时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并没有堕落到吸毒、群居的境地,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
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里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的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文中,霍尔顿用刻薄的语言对校长、教师、同学、家长、妓女等等进行了嘲笑,他们性格虚伪,虚荣市侩。在他眼里,两位室友、外校的女友、社交场合遇到的常青藤名校学生,个个都是势利小人,他的许多同龄人已经接近悬崖边缘,他看不惯许多事物。
但霍尔顿对在“麦田里的孩子们”宠爱有加,早逝的弟弟艾里是纯洁的化身,对他的影响贯穿整个小说;10岁的妹妹菲苾、学生詹姆士,这些孩子们真诚、率直,没有染上成年人的低级趣味,是其童年理想国的代表。寻着麦田的隐喻,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呈现眼前,不论褒贬,都是个性鲜明。
霍尔顿像个堕落的“坏”孩子,不断逃避、反抗,又接受现实,但他也有理想。“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他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站在混账的悬崖边,看孩子们穿梭于田地间,守护并拯救那些天真、简单、纯朴的孩子,不让他们掉落悬崖。这是每个人对人性真善美的衡量的过程,毕竟青少年的叛逆终究只是个不堪一击的外壳,他们还拥有另一面,有一颗纯真、脆弱的心。
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你一定得认识到自己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一定要对准那个方向出发,要马上。你再也浪费不起多一秒的时间了,你浪费不起。“《麦田里的守望者》真实反映了青少年的生活和心理,但也教育读者不能一味地叛逆现实,可能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头来或许所有反抗都是白费。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1月1日-2010年1月27日) 美国作家,出生于纽约,父亲是犹太进口商。15岁时,入一军事学院学习并获得文凭,1942年,开始军旅生涯,1946年退伍之后,正式投入文学创作。他于1951年发表的著名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引起世界性轰动,尤其受到美国学生的疯狂追捧。他发表的著作还包括《弗兰尼和卓埃》、《高举屋梁,木匠们》、《西摩:一个介绍》和一部短篇集《九故事》,此外,还有一些作品至今未出版。2010年1月27日,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
大学生对塞林格作品的响应,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贴近时代,并且捕捉到了当前正在自我与文化之间发生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斗争。
——菲利普·罗斯
这部小说很大的魅力莫过于主人公从未长大这一点上。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才是有风格的小说。
——村上春树
来源:云浮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植发炜 陈小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