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幅中国地形图前,我的目光逡巡在赣西北大地。这里有幕阜山脉、九岭山脉东西横亘,有连云山脉南北纵贯,山高林密,大河奔流。我知道,这里曾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活动范围,散落着众多的红色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目光锁定在平(江)、万(载)、铜(鼓)三角地带,我知道黄金洞、仙源、幽居是载入湘鄂赣革命史册的三个重要地点。近了,近了,在杭长高速张坊出口的东面,308省道的北面,“仙源”二字跃出纸面烧灼着我的眼,滚烫着我的血。这就是我在睡梦里追寻过千百回的红色圣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被誉为“小莫斯科”的仙源!
200公里,3小时车程,我的红色之旅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从昌铜高速转入昌栗高速,从昌栗高速转入308省道,从308省道转入547县道,道路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崎岖。一路都是陡弯、急弯,即便是我这样驾龄十几年的老司机,开着手动档也要忙得手忙脚乱。尽管身旁尽是茂林修竹,耳畔常有鸟唱虫鸣,可惜无暇欣赏。在转过一个90度急弯后,一座巍峨的牌楼赫然挺立在山路正前方,上书“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仙源纪念地”。越过牌楼,驶入仙源地界,山路变得平缓曲折,高山平湖的旖旎风光让紧张的心情变得舒缓起来。绿色仙源,国家级生态乡镇,果然是名不虚传!
进入仙源红色旅游景区,随处可见红色指路牌,看到这些在书上才能见到的地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革命老区色彩。我们来不及休息,就急匆匆来到湘鄂赣省委旧址。这是一栋五厅12室的土木结构的大屋,建筑面积748平方米,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原名“笃庆堂”,为王家宅屋。大屋成“凹”字型布局,分正屋和侧屋,有上下两层,侧屋东面为“山”字型垛子墙。墙是黄泥夯土墙,地是青灰火烧砖,柱是杉木架梁柱:典型的赣西北民居。室内陈设简单而整齐,或是长条会议桌,或是粗木办公桌,或是老式木架床。墙上有的挂着大幅锤子镰刀红旗,有的挂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领导人的照片,有的挂着根据地和红军组织系列图,还有的挂着斗笠、蓑衣等。或许因为我和儿子是未经联络的不速之客兼散客,来的又是赤日炎炎的酷夏正午,整个省委旧址除我们父子二人外再无他人,显得特别的寂静肃穆。这特别的寂静肃穆又特别地能唤起人内心深处的历史沧桑感,特别地能唤醒人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好奇的目光轻抚着这一件件遗物,凝视着墙上那一双双年轻而充满激情和信仰的眼睛,心中涌起的是无限的崇敬与追思:这是一群怎样执着而勇敢的人啊,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推翻腐朽的反动政府,甘冒牺牲生命的危险,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奋然前行!受到这种氛围的感染,少不更事的儿子也禁不住举起右拳,在鲜艳的红旗下许下自己人生的诺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说在省委旧址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力量,那么在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筚路蓝缕、白手起家的创业激情。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就在省委旧址的斜对面,中间隔着仙源街道,大概有几百米的距离。该屋亦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同属王家宅屋,位于仙源桥头,坐东朝西,由并列相通的两栋房屋组成。南栋有高达10米的风火墙,土木结构,平房,分前后两进,各有12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两旁的照枋上还保存着当年书写的标语“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全屋共四厅20间房,总面积1010平方米。这个景点的最大特色是,精心制作了大量与根据地和红军有关的知识性资料,如全国革命根据地分布态势图,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红一、三军团转战湘鄂赣路线示意图,湘鄂赣苏区四次反“围剿”战果统计表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景区重点梳理了湘鄂赣苏区红色金融简史,收集了大量苏区金融货币票证,展示了众多的铸币工具实物。金融是苏区经济的命脉,是稳定苏区经济的定海神针。从苏区金融专栏所展示的资料来看,省苏维埃的决策者和全体工作人员,为了稳定苏区金融,发展苏区经济,保障苏区民生,加强苏区建设,殚精竭虑,多方谋划,以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开创了苏区自己的金融事业,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迁入仙源不久就创办了省委机关报《红旗报》。报社旧址在王家祠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墙,青瓦顶,分前、中、后三进,正门大门三道,六内石彻天井,于中建有一亭,亭内八角藻井,雕花彩绘,造型优美,总建筑面积1223平方米。走进报社旧址,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还可以遥想当年红色政治宣传工作者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战斗风采。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从1932年4月到1934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这里领导、指挥湘赣边区30余县、数十万军民进行武装割据,牵制了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在中央红军长征以后,湘鄂赣省委和红16师又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有往无退的悲壮姿态,主动向环伺四周的强敌发起进攻,掩护中央红军突围。可以说,湘鄂赣苏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就是这种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山腰上巍峨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就是这种伟大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有力见证。
风雨85年,弹指一挥间。仙源人民在大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同时,积极探索“红色+乡村旅游”模式,先后投入近2亿元,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新建红色旅游商贸街、红军广场,改造升级基础公路,开展旧址维护、改水改厕及周边环境整治。经过保护性开发,中共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红旗报社、军区指挥部、红五军校五处旧址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此创建的湘鄂赣革命红色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江西省百姓喜爱的十大红色旅游景点”。
得偿夙愿的我,衷心祝愿仙源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建设幸福家园的事业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来源:云浮日报
作者:廖立新
责任编辑:植发炜 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