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大上”的物理知识
能够被更多孩子听懂、掌握、运用
这是72岁的吴於人的梦想
被圈粉了!同济72岁退休女教授硬核科普物理
一头灰白的短发
身着一件马甲
架着副挂脖眼镜
说话干净利索
她是谁?
她可不是一般的老太太
退休前,吴於人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她拿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带出一众“高精尖”学生。
退休后,吴於人变成了爱玩物理的老小孩。
吴於人的科普之路,还要从16年前讲起。
“物理很有意思,为什么很多学生不喜欢呢,因为被考怕了。我希望告诉老师、孩子们,物理该怎么教、该怎么学。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物理,离不开科技创新啊。”
在同济大学执教《大学物理》时,吴於人便发现,不少学生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他可能很擅长做物理题,但并不热爱物理,更别说好奇心和探索欲。
针对这种情况,吴於人开始了探索:在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布置上贴近生活、建设物理探索实验室……她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拾回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2007年,她在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导和资助下创办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开始了面向基础教育的“降维”科普。
但工作站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成立四个月,工作站仅接待了600多名中学生。
有些家长听闻“跟考试关系不大”,便打了退堂鼓。最惨淡的时候,偌大的实验空间只有3名小朋友。
但这并没有打消吴於人做好科普的信心。
2009年,针对青少年学习特征,吴於人和同事们开展专门课程开发。高大上的物理知识,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
带着这些课程,2010年吴於人退休后,投入进“智勇科创实践基地”的创建中。
十多年来,他们的公益科普活动走进上海的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和展览馆,平均每年都有一百余场活动,至今总量过千,累计惠及的青少年人数已超百万。
“这是一个望远镜,一个口径为500米的‘天眼’,像一口大锅,能下多少饺子啊?”南仁东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吴姥姥”口中变成了小朋友们能够理解的模样。吴於人总能用一种天然的想象力,带着孩子们去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
2018年起,吴於人和学生们将目光放到了更大的舞台上,他们希望公益科普能够走出上海,面向全国,也找到了新的传播形式——进驻快手平台。
在短视频全新的传播领域,怎样让更多人愿意看、看得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吴教授在实验器材选择上更贴近生活。例如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在吴於人手里,鸡蛋、花生、硬币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一目了然。
这些“脑洞大开”的道具,总是会在吴於人的马甲里出现,而这样满是口袋的马甲她还有很多件,伴随着她的教学实验生涯,已经穿了几十年了。
吴於人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工作者,她最初想跟随父亲的步伐投身航天事业,但在父亲的鼓励下,曾是物理课代表的吴於人大学报考了物理学相关专业,从此与物理学结缘。
对于快手网友称呼自己“吴姥姥”,吴教授表示自己其实很喜欢这个称呼,“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吴於人说做科普是自己的责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物理的魅力,领略到科学世界的乐趣,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只要还有精力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来源:人民网
责编:苏鹏蕴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