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如此描写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状况。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陆路交通不便,通过海路借道印度仍是内地往返西藏的常见方式。显然,改善内地与西藏的交通,对推动西藏实现社会制度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巩固西南边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按照毛泽东“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解放军与四川、青海等省各族人民群众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11万人的筑路大军,历时4年,建成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自此,现代化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人背畜驮的运输方式,西藏交通运输事业开启了新篇章。
2014年8月,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当年,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并进行考察调研。在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他勉励川藏铁路的修建者:“‘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川藏、青藏公路是凝聚筑路者鲜血与生命的英雄之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两路”精神的慷慨宣言。川藏公路沿线地区堪称地质灾害的“博物馆”,这里不仅有高山峡谷、激流险滩,而且地震滑坡、泥石流、雪崩等灾害频发。青藏公路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施工条件极为恶劣。在青藏公路修进昆仑山时,带队修路的慕生忠将军在一把铁镐上,烙上了“慕生忠之墓”五个字。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车辆经过川藏公路怒江大桥时,至今仍有鸣笛致敬的传统,这是因为当年修桥时,一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英勇牺牲。据统计,两条公路修建期间,3000多名英烈捐躯高原,在通车后的60多年里,300多名汽车兵长眠于雪山冻土之中。正是因为无数公路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伟大工程奇迹,让西藏和祖国大家庭紧紧拥抱在一起。
川藏、青藏公路是记录一代代公路人青春与理想的奋斗之路,“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是“两路”精神的坚实基底。当年公路动工时,11万筑路大军没有一张完整的地图、没有任何地质水文资料。为了找到合理路线,修公路的踏勘队历时1年3个月,翻越60多座大山,徒步4000多公里。因为与司令部失去联系,当他们完成任务返回时,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了。位于川藏公路北线的雀儿山五道班海拔4889米,在这个“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的“生命禁区”,被誉为“雪山铁人”的养路工陈德华住了20年。他所带领的雀儿山五道班,也被称为雪域高原的“铺路石”和“川藏公路上的生命守护神”。“把修好的路留给别人,把没有路的地方留给自己”,在川藏、青藏公路建设和随后几十年的漫长维护中,公路建设者把担当与奉献演绎得淋漓尽致。
川藏、青藏公路也是映照广大沿线军民深切情怀的团结之路,“军民一家、民族团结”是“两路”精神的情感支柱。在四川巴塘,一种叫“团结包子”的美食名声在外。当年,为欢迎解放军进藏,依据当地蒸肉包子宴请尊贵客人的习俗,巴塘群众制作了可供一个班的人食用的大包子,从此以后,“团结包子”也被赋予了藏汉团结、军民团结的美好意义。公路沿线群众爱戴关心军人,守护公路的战士也不遗余力地回馈地方。2009年,巴塘在牧区推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时,海拔4600米的德达牧业村定居点建设所需的近2000吨沙、石、水泥运输遇到困难。川藏兵站部得知后,先后两次派出200多辆军车无偿运输建筑材料,为牧民节约运费近100万元。在川藏、青藏公路上,展示军民鱼水情的感人画面,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官兵始终把驻地当故乡,视各族群众为亲人,用心血浇灌出一朵朵绚丽的团结之花。
近年来,川藏、青藏公路的路基不断拓宽,原本坑洼的便道铺上了平整的沥青,很多大山已经打通了隧道,通行状况不断改善,变成吸引众多骑手和自驾者前来的“网红公路”。但是,因为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相比内地公路的平坦通畅,不少路段仍然充满艰险,道路养护事业还需薪火相传。如今,有不少“路二代”“路三代”继承了祖辈父辈的衣钵。在“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为守护公路,青海省海西公路总段的马文强一家三代接力60余年。“路三代”马文强亲眼见证了公路维护从小道班到大工区、从人拉肩扛到机械化、从手扶拖拉机到空调大巴的发展历程,发誓把养路事业继续传承下去。几十年来,川藏、青藏公路发生了翻天巨变,但广大公路人筑路养路的情怀始终没有改变。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老一辈国家建设者用最原始的工具、最低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克服种种困难,硬是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公路建设的惊人奇迹。他们的精神至今仍激荡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经过的高山河谷间。现在,一条新时代的长征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雀儿山”“怒江桥”等着我们。广大青年当学习传承“两路”精神,铭记“两路”建设者“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誓言,摒弃“骄娇二气”,获取直面风险、闯关夺隘的强大精神动力,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胡焕红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