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深圳,这里有中国改革最精彩的起笔、最无畏的坚持、最生动的样板。
莲花山顶,邓小平塑像目光深邃、如炬。
“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1984年、1992年小平同志两次到南方视察广东、深圳,并给深圳留下这句足以穿透历史的精辟评语。
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年亲历小平同志南方之行的广东省老领导老同志一起,来到莲花山顶,瞻仰邓小平同志塑像,并代表党中央向世界发出了“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宣示。
因“闯”而生、因“闯”而兴!一个“闯”字,可以道出深圳经济特区最本真的气质,更成为新时代深圳闪亮的城市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总是在标志性的节点上镌刻永恒。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
把时针再往前拨动一年。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深圳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再次明确了这一历史使命。
放眼中国,没有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宏大的主题。
不能只做“单项冠军”,只在经济发展领域起先行示范作用;更要做“全能冠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上作出表率。
历史,再一次选择深圳;时代,再一次青睐深圳。
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率先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改革能成为深圳的城市气质,不是因为深圳人生来偏爱改革,而是因为深圳经济特区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其使命就是先行先试,就是去闯别人没有闯过的盲区,就是去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其可选择的方法,常常几乎只有改革这一个选项。
迎难而上,方显担当本色;勇当尖兵,方能引领未来。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谋划着推动着一批批新的改革。
围绕要素市场化、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综合授权改革、行政法规调整、先行先试政策等一批清单落地;加快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积极开展国际人才管理综合改革……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而至,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
3月2日,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各改革专项小组推进实施各领域改革任务7个方面、43项重点改革任务。
为了充分发挥改革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圳谋划推出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今年的改革任务增加了“战役战略性改革”,包括大力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改革等。
同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催生”深圳6项深化社会领域改革项目。从体制机制上着手,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深圳将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越是环境复杂,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过了千山万水,但是仍然需要跋山涉水。
历史的航程波澜壮阔,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永无止境的实践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课题。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遵循中央的顶层设计、主动承接试点,大胆先行先试、在基层探索中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主动对接国家、广东省改革任务,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攻坚突破。
在机构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先行探索;在科技创新、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住房、高等教育等方面,集中推出多条措施。
率先在全国试点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强区放权及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住房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改革攻坚,积极探索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和法官职业化改革、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制定总体方案和“三去一降一补”5个专项行动计划,深圳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哪不行就改哪”,在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足了功夫,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
改革的旗帜,越举越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深圳从体制机制入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四个为主”特征: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全市商事主体数量超过300万户,其中企业超过200万户,商事主体数、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学位数量以每年10万规模不断增加,普通清洁工人、快递小哥也可以申请到政府廉租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基本覆盖每一个社区,60岁以上老人不论户籍免费乘坐公交地铁,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国最高……
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只有改革,才能向前,前方的路,才能越来越宽。
在深圳罗湖的渔民村社区,有一处百米文化艺术长廊。长廊墙壁上一幅反映当年许多外逃香港的村民又回到渔民村的浮雕,说出了百姓“用脚投票”的朴素道理。
不闯,没有退路!
“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
东方风来满眼春!40年风风雨雨,40年奋斗历程,改革,是这如椽巨笔写下的精彩华章中,最为靓丽的篇章。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济特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翻开任何一本字典,都没有“经济特区”这样的字眼,深圳经济特区几乎是每跨出一步,都要经过一番“闯”的经历。
面对重重藩篱,改,才有出路。
蛇口,响起改革开放“开山炮”,打破“大锅饭”,迸发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建设特区第一座商业楼宇国商大厦, 借鉴香港经验推行基建工程招标制,创造“深圳速度”;“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突破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这一法律禁区,促成宪法的修改……
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改革关头勇者胜!
率先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率先打破电信垄断、率先建立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率先放开价格取消“票证”……勇于“吃螃蟹”,深圳创造了无数的“全国第一”。
因为敢闯,这块激情燃烧的热土上,迸发出闯关夺隘的洪荒伟力,有了一片新的天地;因为改革,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迸发!
4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全市生产总值从不到2亿元规模,增长到超2.6万亿规模,从边陲农业县蝶变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精彩缩影。
这沧桑巨变,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伟大正确的道路,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立潮头、当尖兵,闯深水区,敢为天下先,大胆地往前走!
回顾深圳发展的各个时期,正是因为“敢闯”,深圳才能把旗帜树起来、样板立起来,用事实去雄辩证明、用成就来释疑止争,把中央的一个个重大战略设想变成生动现实;正是因为“改革”,深圳才能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展现真理力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深圳何能?惟改革者进!
来源:读特
记者:甘霖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