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学
水是农业的命脉。我觉得雨水的“雨”,是名词作动词用的,那就是“降雨”的意思。雨水这个节气,最重要的是降雨成水。雨水过后便是惊蛰了,春播春种是从惊蛰开始的。惊蛰前的降雨不成水,便是闹春旱了,春耕春种就没法进行。
有降雨不成水的么?
有啊。那就是降“无根水”。中国人把初降不沾地的雨水叫“无根水”,也就是“毛毛雨”。春雨降的多是毛毛雨。这种雨像雾一样,落到地上不成水,只能对大地上的万物“润”着。因此,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很及时,但不大,每一滴都很珍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春雨,一般是先降毛毛雨,接着是小雨、中雨。人们最不希望降大雨、暴雨,因为大雨、暴雨来得急,土地还来不及吸收,水便流进江河里去了,浪费了。如果只降无根的毛毛雨,那便是闹春旱了。
为了应对“春旱”,现代人普遍重视秋冬水利工作,就是利用秋冬农闲季节维修农田的灌溉系统,使之畅通,以保障来年春耕时有水灌溉。古时候不重视农田水利,每遇久旱,官民轮番上演“求雨”闹剧。历史上求雨得到应验的很少,有也是凑巧而已,绝大多数求雨是无望的。大文豪苏东坡为官时也求过雨,他算是一位幸运者,居然有几次求雨凑巧应验了。但他很快明白到“求人不如求己”,便重视起水利来,如在杭州城挖井,在西湖筑堤。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便是苏东坡创造性地带人用竹管架设的。
清朝的西宁县(今云浮市郁南县)知县诸豫宗遇春旱不带领百姓修水利抗旱,却选择“黄道吉日”,勒令全城百姓沐浴更衣斋戒,搭棚打醮、焚香求雨。入夜,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但却滴雨未下。天明时,有人来报说县衙前一株高大的桄榔树被狂风吹断,打烂了万寿宫的瓦面。有好事者作打油诗嘲笑之:
知县诸豫宗,求雨求出风;
吹断桄榔树,打烂万寿宫。
中国人对雨水是珍重的,认为天降雨是上天的赐福。《易》曰:“遇雨则吉。”而实际上,只有不造成灾害的雨才是吉雨。诸吉雨中,春雨尤吉。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苏鹏蕴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