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推荐书籍
书名:《局外人》
作者:加缪[法] 著;柳鸣九 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简介: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角默尔索是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他内心空虚,对世事冷漠麻木,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动于衷。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当养老院通知他妈妈去世后,他前去奔丧,却在守灵的过程中喝咖啡、跟人聊天、昏昏欲睡。他不知道妈妈临终时是多少岁,拒绝开棺看妈妈遗容的提议。在举行葬礼时,他更是没有哭,也没有在坟前默哀,甚至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去游泳、约会,去看滑稽影片并开怀大笑,在一次海边度假中,默尔索卷入冲突,并“因为阳光”防卫过当而杀人。第二部分则详细描写默尔索被捕后,检察官通过母亲死后他的表现证明他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的家伙。最后他被处以绞刑——并非因他犯下的罪,而是因他没有接受法律核定的信条和习俗:“在他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可默尔索真的该被处以死刑吗?这场看似“正义”的审判事实上充斥着“荒谬”。
费朗代为《局外人》所作的漫画
加缪塑造的默尔索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就像一个活在规则之外的“局外人,但默尔索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作者借助“默尔索故事”对当时社会所标榜的自由和平等做出批判性的审察,探讨了荒谬、虚伪的社会对人的自由价值的完全抹杀。
推荐理由
本书开篇便有这样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短短几句话,加缪就把小说的语言定位在了零度叙事的角度,对至亲逝世的描写是如此冷静、平淡、理性而近乎冷漠。后来,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和葬礼不久后的行为和表现,以及被判处死刑时拒绝律师的帮助、拒绝相信上帝以求得彼岸世界的希望,都表达了一种“局外人”的态度。
事业是男性人生中的重中之重。在犯罪前,莫尔索在面对自己的工作时,依旧是一种荒诞理性的“局外人”态度。老板想让默尔索“高升”,但他以人们生活在哪里都没办法改变生活的理由拒绝了。莫尔索曾经有雄心壮志,但他在直面现实时,却发现有无雄心壮志,生活都无法改变,世界是荒诞的。
事实上,当人得知世界很荒诞,可以选择融入荒诞的世界,也可以选择游离于荒诞世界的边缘,主动做一位“局外人”。莫尔索选择游离在荒诞世界边缘,做“局外人”。
《局外人》漫画中出现的“鲁瓦鞋店”
诚然,默尔索的寡言、他的冷漠,直到他的愤怒,原来都是他对环境的自觉的反应。他不想装假,不想撒谎,不想言过其实,不想用社会的惯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事实上可以感受到,默尔索是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恶人”,只是他情感表达方式有悖于常人。对于妈妈的死亡他虽然很痛心,但他并不愿意把自己的痛苦用大众的方式表现出来。
“妈妈一定感受到了解脱,因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而我,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明亮画面中的阴影(左)和监狱里的一道光(右)
每个人都有表达情绪的方式,可法官却紧扣默尔索“没在母亲葬礼上哭”就先入为主,认定他冷血无情,这样的“正义”是有多荒诞?所以默尔索通过自由的选择来反抗荒诞,他宁愿被判处死刑也不按照律师建议的方式进行自我辩护。
在小说的最后,默而索声称:为了使一切做得圆满,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希望处决的那天会有很多人来观看,并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
“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那你一定要读这本书。”腰封上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默尔索最后的态度,可能许多人都无法赞同,但他拒绝掩饰自己,不想作假的情形也许能让你感同身受。
阅读延伸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是一个“存在主义”文学大师,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作家,是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文学理论家。1942年,他凭借《局外人》一举成名。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加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他在前往巴黎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
加缪的作品始终从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出发,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性。他主张人类要直面荒诞,并且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坚持真理和正义。这一思想使他成为二战后欧洲乃至全世界几代青年的“精神导师”。
来源:云浮日报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冯浩森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