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群山回唱响彻生命
书名:《群山回唱》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康慨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群山回唱》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第三部小说,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造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是继《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后胡赛尼的又一部著作。
1952年,阿富汗,贫穷的村庄沙德巴格。10岁的男孩阿卜杜拉和3岁的妹妹帕丽经历了一场可能永生难以挽回的骨肉分离。他们的妈妈在生帕丽的时候死于大出血,父亲萨布尔是个卖苦力的老实人,勉强支撑着艰难度日。他无力拉扯两个年幼的孩子,又给孩子们娶了个继母帕尔瓦娜。帕尔瓦娜的哥哥纳比在喀布尔一户富裕人家里做厨子兼司机,女主人妮拉一直无法生育。纳比舅舅居间牵线,帕丽被卖给了妮拉,开始了新生活。
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中,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
一连串的变故之后,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国破家亡,故事的主人公被迫流散,此后的故事将续写于喀布尔、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和法国的巴黎。
这部小说比《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更壮阔,他跨越了三代人,将流亡者和救援人员、父母与子女等等的故事相互交织。——人物《杂志》
他把这些梦一个一个,收进他腿上无形的袋子,再把袋口扎牢。接着,他会在空气里搜寻,找出一堆好梦,来替换那些被他没收的梦。……我父亲说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脆弱的,都是容易失去的。他把双手贴近我的脸,用掌心摩挲我的额头,把幸福揉进我的脑海。
《群山回唱》的恢弘壮阔,集中体现在它的时间跨度和人物关系维度,父子兄妹,表亲继母,流亡者与救援人员,医生和毒枭,人与人相互交织的不同羁绊,不同经历,造就了书中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作者认为《群山回唱》的主要主题是失去、痛苦、记忆、爱和亲情。阿卜杜拉和帕丽的骨肉分离是“全书的核心”。
故事中的两人后来都成为了“时间流逝的受害者”:哥哥阿卜杜拉一直怀念帕丽,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为她痛苦不已;而妹妹帕丽在离开哥哥之后则将他淡忘。然而在故事的最后,帕丽了解了自己的身世,记起阿卜杜拉并在美国与他重逢时,阿卜杜拉却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已经忘记了妹妹。对此,作者说,“这个问题已经被提过很多次:‘回忆’究竟是一种福气,保护着你珍爱的一切;还是一种诅咒,让你不断重现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经历过的艰辛、挣扎和悲痛。”这一系列事件的组合使得《群山回唱》“有点像一个彻底颠覆的童话故事”,“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然而整个故事和最终的重逢“并不完全符合读者的期望”。
但胡赛尼认为这“正像人生一样”,是与“爱”相关的故事,但并非传统意义上一男一女之间的浪漫爱情,更多的是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色之间萌发的爱和感情,在出乎意料的环境下产生的热烈情感。
好像我已经预料到它的到来,甚至可以说,我用一生在等待,通过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安排,或缘分,或机遇,或命运,或者随便你给它扣上什么帽子,我们俩,她和我,都终将找到对方的存在。
小说不仅对阿富汗普通民众真实生活和阿富汗沧桑历史进行了展示,对人性的弱点和光辉都进行了真实的呈现,在其中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对生活枷锁的挣脱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对自己内心的寻找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能带给我们很多人生启迪。
群山回唱,唱出了阿富汗土地的荒凉,唱出了阿富汗人民的悲惨。响彻生命的回音,透过纸张,传达到每个读者的心中。我们仿佛能看到,群山之间,在那夕阳短暂的霞光之下,胡赛尼想表达的精神迷茫和漂泊苦楚依旧闪烁。
“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市,生于战火中,却也谱写了一段段战火中的颂歌哀歌。
2003年,伴随那只风筝,那个追逐风筝的人影,慢慢道来一段人性的背叛与救赎——《追风筝的人》。
2007年,除了一如既往对战争的控诉,这次的故事中还有为妇女权利的呐喊——《灿烂千阳》。
同为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与联合国难民署一同前往阿富汗时构思了《群山回唱》的情节。
旅程中,他从几个村庄的老人那里听说了有贫困儿童在冬天被冻死的故事,并根据这些故事创作了小说的基础情节:一个贫困的父亲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被冻死而被迫做出选择卖掉一个孩子。
“失去、痛苦、记忆、爱和亲情”成为了这第三部小说的主旋律,带着读者,悄无声息的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文字的精巧秀丽也造就了内容的深沉厚重。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