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云安区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的惠健社工简单讲解了制作过程,社区长者很快参透意思并开始独立完成。这是云安区组织的“我们的节日·巧手七夕 幸福晚年”——七夕长者手工工作坊主题活动现场的一幕(如图)。
惠健社工派驻云安区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的社工陈鉴敏告诉记者,这个活动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前提下,以云安区居家养老综合示范中心作为服务根据点,联动云浮市车友志愿服务协会、云安居养护“耆”手志愿服务队开展的。
传统七夕,不仅是“中国情人节”,更是古老的“乞巧女儿节”。古时候,每逢七夕,女子都会向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这个追求“幸福生活”表达“爱”的传统节日里,该中心的长者们按照操作流程,在欢声笑语中创作属于自己的图案,这些图案大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典故,如孔融让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嫦娥奔月、守株待兔、井底之蛙等。
该中心的老人林水兰不仅自己很快完成手工制作,还热心指导旁边的人,她开心地说:“今天我们也少女了一把,用心灵手巧迎接浪漫节日的到来。大家都完全沉浸在衍纸手工的快乐世界里。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手脚更加的灵活,还能促进脑力思考,预防脑力退化,希望社工今后能多举办相关的小组活动”。
七夕节,又称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随着历史发展,“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逐渐赋予七夕以爱情的内涵。因此七夕文化意涵深厚,并非简单的乞巧或者情人节,民间七夕的民俗活动也非常丰富。
拜祭七姐:乞巧
七夕与织女星、织女纺织的故事,来源是中国古代的天象崇拜,人们通过星象观测给予织女星无限想象。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其诞辰。人们便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拜祭七姐,以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
乞巧之日,便是女子斗巧之时。女子准备各种珍巧物件拜祭七姐,同时也是公开比试手艺高下的时机。而真实的斗巧,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投针验巧”等形式。
由此可见,这一习俗显示出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社会评价妇女的社会标准,心灵手巧是作为女子的立身之本。女子主内,负责带孩子、做家务,保护妇女、儿童的七姐便成为女子的崇拜和拜祭对象。乞巧不单纯是“巧”,也蕴含着人们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美满的向往。
牛郎织女相会:对爱情美满的向往
农历七月初七前后,银河系格外明亮,从地球上的视觉效果来看,本来距离十分遥远的天琴座织女星和天鹰座牛郎星仿佛得以与银河系连接起来。古人喜观天象,便逐渐赋予这一现象丰富的传说故事,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七仙女与董永的故事。在这些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才得以见一次面,因此人们便把牛郎织女的艰难爱情和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态度作为向往、歌颂的榜样,并在七夕为祈祷爱情美满、家庭幸福。(来源:人民网)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钱枫
编辑:苏鹏蕴
责编:黄泳文
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