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刀山到下山洞遗址,看南江流域的考古发现

2022-09-04 17:07:00 

磨刀山古人类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在考古学界引起轰动。这是广东发现年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与广西百色古人类遗址年代相当,遗址里发现大量五十多万年前古人类打制的旧石器,证实了南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这些古人类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为古人类使用的工具,但没有找到当时古人类的化石,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磨刀山人的体型?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居住哪里?五十万年后的一段空间仍是空白的。我们只能通过其他地方的考古发现来作为辅助材料佐证。在南江流域继续寻找,仍需考古学者和接班人不懈努力,破解其中的难题。

郁南磨刀山遗址

学术价值厚重

苹塘下山洞遗址是1984年罗定文物普查队发现的一处洞穴遗址。198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广东省博物馆宋方义来主持考古发掘,出土第四纪更新世古人类和动物化石38种,并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4篇研究成果论文。

第四纪下限距今258万年。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期间生物界已进化到现代面貌。灵长目中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更新世是第四纪的早期,更新世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相当。中更新世时代早期距今100万至10万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的中、后阶段。由于受冰川期气候影响,有些动物物种至今已经灭绝。

下山洞遗址堆积中发现的动物种类有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难道它们在山洞中一起生活?难道是古人将它们弄进去的?难道是鬣狗把它们拖进去的?这些动物与磨刀山人又有什么关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认为,虽然中更新世直立人阶段的化石在中国、世界各地均有所发现,但实际上材料非常少,很多时段、很多区域都是空白。下山洞遗址的发现,使磨刀山古人类链条变得完整。更为重要的是,这批材料信息非常丰富、确凿,学术价值十分明确。

动物化石种类丰富

下山洞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和特征主要有:

中国犀,是生长在中国三种犀牛的统称,是板齿犀亚科中一个年代较早的大型成员,体长2米多,身高1米多,重达一吨。其化石最早发现于伊朗,在中国南方出土更多,是上新世纪时期中国南方著名的“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动物群的重要组成”, 雄性中国犀鼻子的前端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坚硬,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独角犀牛”, 犀牛角是珍贵的清热凉血中药材,由于人们大量捕杀,1922年在中国彻底消失。

大熊猫(巴氏亚种),食肉目,熊科,像猫的熊,只有中国才有。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哺乳动物,黑白两色,圆睑大眼圈,胖嘟嘟,内八字行走,有刻刀般锋利的爪子,数量稀少,现大部分灭绝,现存只有四川一个“种”。

东方剑齿象,与大熊猫被称为更新世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东方剑齿象是脊齿型真象最繁盛的一个属种,中国南方每一个含第四纪堆积的洞穴几乎都能找到它的化石。最有名的东方剑齿象第三臼齿的脊数为10,第二臼齿的脊数为8,第一臼齿的脊数为7。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早期与古人化石同期。

江南象,除了大熊猫、剑齿象外,还有江南象,是中更新世北方德永象扩展到南方后,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变化,牙齿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新种,到全新世初期已灭绝。

中国黑熊,一种林栖动物,爪子锋利,在中国分布广泛,胆汁是名贵中药,可养殖,今仍存。

扬子鳄,扬子鳄和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扬子鳄是最小的鳄鱼品种“卵生”,十分古老,是一种“活化石” ,对研究古代爬行动物的兴衰和研究古地质学和生物学都有重要意义。在下山洞遗址发现的扬子鳄牙齿化石是到目前为止生活在我国最南的扬子鳄。

巨羊,因为最早发现于广西柳城巨猿洞,因此又名广西巨羊,仅见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但是在早更新世还是南方的一个较常见的种类。羊的牙齿比较独特,从形态特征上看似山羊,只是釉质层的棱角钝一些,而身体粗壮如牛,因此它的食性和山羊接近,而食量和牛很接近。

华南巨貘,古代哺乳动物,真貘科,个头在貘科里很大,高达2米,肩宽1米,平均体重500斤,习性类似河马,头骨较短而高,生存于我国更新世,化石经常发现于我国南方洞穴巨貘牙齿化石堆积中,由于环境变迁,巨貘在1万年前灭绝。

大鬣羚,牛科,典型林栖兽类,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动物,角像鹿不是鹿,蹄像牛不是牛,头像羊不是羊,尾像驴不是驴,俗称“四不像”。

斑鬣狗,大型食肉类动物,习惯群居山洞,具有较强的自主捕食能力,70%的猎物都是自己抓获,可以长距离持续奔跑,性情凶猛,可以成群围捕较大的猎物。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等级严格,以成年雌性为首领。

虎,大型猫科动物,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

豹,在大型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小,平均身长2米,奔跑时速达80公里,可以说是敏捷的猎手,既会游泳,又可爬树,智力超常,隐蔽性强,是少数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猫科动物。

猞猁,属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喜寒动物,栖息环境极富多样,寒温带针叶林环境下,均有其足迹,以鼠类野兔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中。

最值得关注的是灵长类动物。

叶猴,有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白臂叶猴,今均已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猕猴,短尾,具颊囊,躯体粗壮。别名有猢猴、黄猴、沐猴、恒河猴、老青猴、广西猴。

长臂猿,灵长目一科动物的通称,有4属16种,因臂长而得名,无尾,短腿,无颊囊,喉部有音囊,不同种类叫声差别很大,雄性黑色、棕色或褐色,雌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灰色。白天活动,善于鸣叫,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猩猩,魏氏亚种,灵长目,人科,为类人猿的总称。有两个亚种,分布在亚洲的种类,分布区狭小,数量不多。栖息于热带雨林,雄性单独生活。

1935年,德日进、杨钟健、裴文中在广西南宁获得了13个猩猩牙齿,首次宣告我国华南地区有猩猩化石的存在,后又在菲律宾、香港中药铺购到来自华南的猩猩牙齿,称为“中国猿人牙齿”。后来这些牙齿化石和北京周口店古人化石被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的保险箱里,由著名的瑞典人类学家魏敦瑞负责研究和保管。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前夕,魏敦瑞考虑到协和医院已不安全,建议将化石转移到美国保存,这批化石从此以后就神秘失踪了。有的说邮船在赴美途中沉没,又有人说是中途被日军截获,至今仍是一个谜。1966年,北京再次发掘出土完整的古人头盖骨化石。到1986年为止,再在苹塘下山洞发现63枚猩猩牙齿,在苹塘山背岩出土9枚,在富林官塘出过2枚,在曲江两处遗址共出土过3枚,广西三处遗址共出土6枚, 总共才83枚。

猩猩牙齿釉质层有褶皱和生长线,学者们极为重视。森林古猿牙齿的褶皱相似于黑猩猩、猩猩以及现代人,但褶皱在向人类演化过程中逐渐减少。由于森林古猿牙齿的褶皱过多,故不可能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顾玉珉事后发现,在下山洞化石标本LPX71和PA502两枚牙齿与湖北建始发现的南方古猿有些相似,有共同之处。南方古猿生长在300多万年前,而它们与其他猩猩牙齿同一地层出土,从科学角度,不太合理,因此暂定这两枚牙齿名为猩猩科的新成员。如今,该两枚牙齿留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标本,供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苹塘下山洞出土的一截智人桡骨,是唯一的一件古人类化石,在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所发现的古人类材料,都是局限于头骨和牙齿化石。人桡骨的发现,尚属首次,而且地层清楚,有动物化石和打制的蚌器等共存,证实山洞为古人类活动遗址,或许在今后的发掘与研究会有新的更大的发现。

史料链接

下山洞遗址中发现的动物种类


云浮融媒(集团)

通讯员:陈大远 黄健恩

编辑:苏鹏蕴

校对:刘子雯

责编:严靖

主编:区云波

热门评论
打开云浮通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从磨刀山到下山洞遗址,看南江流域的考古发现 2022-09-04 17:07:00
磨刀山遗址上珠江台,专家狂赞!遗址公园设计图曝光 2019-10-18 20:27:00
郁南磨刀山遗址落实复原式保护! 2022-07-20 17:39:00
郁南磨刀山 2021-02-20 21:00:00
岭南祖地--磨刀山 2022-07-04 21:00:00
磨刀山旧石器遗址公园项目​概规出炉! 2019-08-26 13:01:00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点群 2022-05-13 16:46:00
亲历者讲述郁南磨刀山遗址发现历程 2022-06-11 19:52:00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2022-04-16 18:52:00
云浮:传承南江文化 讲好磨刀山遗址故事 2022-10-23 17:19:00
没看够!下载个云浮通呗! 粤ICP备12040101号-4
云浮通 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