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泉眼无声水长流
作者:温坚培

乡下老家附近的一个山冲,有好几口泉眼,有的深藏于山麓石缝中,有的裸露在山脚水田边,涓涓细流汇成山涧、小溪,一年四季潺潺流淌,灌溉着山里山外几百亩水田。久旱不雨,泉水流量不减,即便遇上暴雨山洪,泉水依然清澈透明,正如唐诗《咏山泉》所曰:“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小时候,我们夏秋季节到山上采野果或干农活,渴了就飞跑到泉边,手捧清冽澄碧的泉水开怀畅饮。有时干脆挽高裤腿直接跪在小溪里,伸长脖子把嘴俯贴在水面上“咕咚咕咚”喝个痛痛快快,甘泉清爽,沁人心脾。
传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早上的泉水是“神仙水”,能治百病,家乡的村民深信不疑。村里的老人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织女一早便梳妆打扮、傅粉施朱,以至满天飘香,大山汲取了精华,凝聚于泉水。
每年那天黎明时分,大家便拿着刷洗干净的瓶瓶罐罐,迎着朦朦胧胧的岚气来到泉边排队取水,一干人低声细语,神情虔诚。泉眼周围水面轻飘着缕缕白雾,俨然仙气氤氲。取回来的“七月七水”放置家中干爽阴凉处,遇有手脚割破跌伤取之擦洗可消炎祛瘀,头晕肚痛亦可小杯饮之清热解毒。父亲曾多次试验,拿两个相同的玻璃瓶连续两天在相同时辰取水,结果发现“七月七水”能保持得更久而不出现腐浊现象。百思不得其解的父亲曾问我这个大学生,“神仙水”是否蕴含科学道理?我虽然知道其中有很多迷信成分和偶然因素,但也找不出更好的理由解释清楚,只能笑而不答。不过我认为,对山水的敬畏,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那时候,家家户户还是饮用村前的河水,只有下大雨河水暴涨浑浊不堪,大家才会舍近求远挑少量泉水回来煲粥煮饭。后来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而河水受农药化肥等污染已不宜饮用,乡亲们便恭恭敬敬到县里请来专家对泉水进行化验,得知水质优良的结果后,大家齐心合力用水泥石块将流量最大那口泉眼蓄起尺余高成井状,集资购买了几百米长的水管把山泉水引回村里,从此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碧透洁净的山泉水。
虽然我们这个小村子不到二十户人家,但从一口泉眼引来的水还是显得有点僧多粥少,早晚用水高峰期供不应求,流进各家各户的泉水细流如丝,地势高的直接断流了,闹出不少矛盾。当乡村教师的父亲那时在村子里有些威望,便召集各户家长开会商讨对策,最后“约法三章”:各户仍用水缸或水池储水,每天分时段分批接水,一定要节约用水。
父亲被大家推举为用水监督员,他乐此不疲,特别称职。每天一有空,父亲便挨家挨户做宣传,督促大家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开、关水龙头。他还会根据各户家庭大小、生活习惯和地势高低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接水顺序和接水时长,非常科学地满足了大家的用水需要。父亲对家人更是要求苛刻,做到推迟开水提前关水,有时我们忘记了,他会严厉地批评我们。父亲的热心、公道、严格,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和尊重。
迈入新世纪后,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在乡村里拔地而起,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电逐步进入农村家庭,部分村民又集资引来了第二眼山泉水,用水泵将水抽上楼顶的蓄水池增大水压,生活水平又上了新台阶。
前几年,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和乡村振兴的开展,当地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农村工作,关心农民生活,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山区扩建和新建了自来水厂,提早实现自来水户户通,村民的生活用水得到了极大改善。
按理说,哗啦哗啦的自来水都通到家里了,悠悠而来的山泉水该回归山涧溪流。然而,我几次回乡下,发现山泉水依旧欢快地流进小村的家家户户,大家既用自来水也用山泉水。后来了解到,几十年的烟火生活,大家已情有独钟,认为山泉水煮饭更香甜、泡茶更清醇。
家乡的山泉,甘冽清甜,晶莹纯洁,活泼灵动,滋润了村民红红火火的日子,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青山在,泉水便会永不枯竭,长流不息,连同满满的幸福感,清清爽爽融入村民的心中。
来源:云浮日报
音频:秦小青|剪辑:潘伟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