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在认真听取大家发言后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总书记站在国家整体战略高度,着眼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深刻总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经验教训,精辟阐明卫生健康事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系统论述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筑牢防护网隔离墙、推进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制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于全党全社会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推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切实维护人民安全和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卫生和健康事业、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成功防范和应对了甲型H1N1
流感、H7N9
、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伟大斗争,深刻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面对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3月10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正式休舱,医护人员在送走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后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要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还要看到,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健康是最可宝贵的财富,拥有健康的人民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长征路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努力做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就一定能凝聚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关键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坚持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钟南山在座谈会上发言。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这一方针的根本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上工治未病。”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就要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信息、资源互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当务之急,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修改和制定工作,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普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规,推动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伟大创举。要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要结合各地实际,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爱国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探索更加有效的社会动员方式。
身体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坚持预防为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就一定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在两条战线同时开展抗疫斗争,一条是疫情防控第一线,另一条就是科研和物资生产。我们统筹运用综合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打响科技突击战,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最近在武汉只用了19
天时间就完成近990
万人的集中核酸检测,健康码、红外测温仪、医护助理机器人、5G
远程会诊等数字技术的运用,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正如《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所说:中国医生和科学家作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
人类终将战胜疫情,但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类来说不会是最后一次。“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国之重器,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强化科技支撑。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完善疫情防控预警预测机制,及时有效捕获信息,及时采取应对举措。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2月2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医护人员通过新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瑞金小白”进行诊疗交流。袁宸桢摄(人民视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要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加快推进人口健康、生物安全等领域科研力量布局,整合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国家重点科研体系,布局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坚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聚焦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的科技支撑,就一定能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让人民的日子更加美好。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战胜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是国际社会在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
流感等重大疫情中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力抗疫形成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6
月2
日主持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密切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相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抗疫经验做法,向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和技术援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3月21日,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机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左)与中国援助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成员“碰肘”致意。新华社记者石中玉摄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经过艰苦卓绝努力,付出巨大代价,承受重大牺牲,中国有力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截至5
月下旬,中国已向将近150
个国家和4
个国际组织提供了紧急援助;向24
个有紧急需求的国家派遣了26
支医疗专家组,为170
多个国家举办了卫生专家专题视频会议;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开足马力生产紧缺的医疗物资和设备,仅口罩和防护服就分别向世界出口了568
亿只和2.5
亿件。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球紧急人道行动,国际人士指出,中国在这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出高度的国际责任感,值得国际社会高度赞扬。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正是一次次齐心协力、携手合作,人类社会才一次次战胜重大疫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抗疫,守望相助、风雨同舟,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国际合力。实践告诉我们,面对疫情,各国应超越地域种族、历史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的不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维护人类共同家园。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政治操弄只会给病毒以可乘之机,以邻为壑只能被病毒各个击破,无视科学只会让病毒乘虚而入。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和合作。国际社会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国际团结和多边主义对全球抗击疫情至关重要。只有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才能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斗争的最终胜利。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立足当前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着眼长远应对各种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根本大计。现在,疫情还在蔓延,防控仍需努力。国际社会当务之急是全力搞好疫情防控,尽快遏制疫情在全球蔓延态势,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发挥世卫组织领导作用,形成支持世卫组织就是支持国际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的共识;加大对非洲国家支持,帮助他们筑牢防线;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完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体系;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共克时艰。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的中国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五大举措,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在病毒肆虐的今天,团结合作战胜疫情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才能迎来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