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庚子之春,恶疫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全国各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纷纷请战,争赴一线。我市自1月28日至2月16日,先后派出三批共51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他们冲锋陷阵,日夜奋战,胜利完成任务,一个不少,平安归来。经过休整,至4月20日,他们全部返工,继续守护梅州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梅州日报社联合市卫健局、学习强国梅州编辑部推出“梅州援鄂战疫英雄赞歌”梅州日报全媒体特别报道,遴选20名援鄂医疗队员,分享各自的援鄂独特经历和感悟。敬请读者垂注!
【人物简介】
邹晓平,梅州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兴宁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医生。从医14年来,他长期奋斗在临床一线,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是在呼吸疾病方面。
2月11日,邹晓平秉持着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初心,驰援荆州公安县。援鄂期间,他与队员一起,共接诊治疗80多例患者,其中重症患者4例,无死亡病例,未出现轻症转重症患者,出色地完成了医疗救援任务,受到当地医院、患者和家属的广泛好评。
临危受命之时,没有恐惧从容应对
时间回到2月10日晚上,正在医院值班的邹晓平接到科室主任的紧急来电——次日凌晨驰援湖北,奔赴荆州战“疫”前线。当时,他非常激动,觉得这是一件无比光荣、责无旁贷的任务。
3月20日,梅州市第二三批援鄂医疗队回梅,邹晓平(左一)在市委党校隔离点
如今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就在5个月以前,邹晓平驰援湖北时,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数以千计的增加,疫情蔓延、医疗物资和床位紧缺,疫情防控局势极为严峻。面对感染风险,在“生死线”上抢救病人。邹晓平非常淡定地告诉记者,“当时并没有感到恐惧”。他说,一方面从医十几载已经见多了生老病死,更为重要的是他坚信防护措施能够有效防止被感染。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半年,但是依然能够从邹晓平的语气和眼神中,感受到慷慨赴前线的从容和淡定。
“在接到支援湖北的通知后,我就赶紧打电话告诉妻子。”邹晓平说,当晚从医院匆忙赶回家中,妻子只是叮嘱说湖北很冷,要注意天气、注意安全,接着就默默地帮他准备一些生活用品。
次日清晨,与家人和同事匆匆告别后,邹晓平便登上飞机,奔赴荆州前线。
千钧一发之际,合力抢救紧急转运
2月16日,援鄂医疗队正式整建制接管公安县中医院,邹晓平与其他队友一同负责50多个新冠肺炎患者的日常诊疗工作。“早上去病区查房,之后回到办公室开医嘱。及时处理病人的各种突发状况,尤其是对4位病重的患者,重点观察救治,经常加班完成任务后才能回酒店休息。”邹晓平告诉记者,除了紧张的救治工作,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抢救和转运一例重症患者。
邹晓平在病房内帮患者检查身体
家住公安县的65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李阿婆因病情复杂,并有糖尿病、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病,突发病情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和严重顽固性低氧,必须马上转至重症病房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等生命支持治疗,医疗组向荆州前线指挥部请示下一步救治方案。经过钟南山院士的远程会诊,决定把病人转到荆州市中心医院。邹晓平主动请缨,希望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
在转运病人的过程中,邹晓平穿戴好防护装备,和其他医护人员一起动手,全程看护,将带着转运呼吸机的李阿婆小心翼翼地抬上救护车,安全顺利地把老人转运到荆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科。当完成这一系列工作后,邹晓平才发现汗水早就湿透了衣背,浑身密不透气憋得非常难受。
病例“清零”之后,终于放下心来
回忆起在荆州抗“疫”的日子,令他最感动的还是这里的病人。“他们很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病人出院的时候,都很积极地要与我们合照留念,还写了很多感谢信,让我们特别感动。”邹晓平如是说。
2月26日,公安县中医院病人“清零”。根据上级要求,医疗队接连转“战”公安县简易版“小汤山”医院和该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在医疗队持续奋斗二十几天后,3月8日,公安县迎来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例全部“清零”的好消息。“得知‘清零’时,上班的艰辛、病人的配合、队友们的相互鼓励和帮助……这些场景一一在我脑海中浮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邹晓平激动地说,“还记得,值最后一班时,我需要给10多个病人完善出院病历,当时便感觉厚厚的防护服不再沉重。奋战了一个多月,我们所有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
离开湖北的那天,荆州以最高礼遇欢送梅州支援湖北医疗队。警车开道护送,群众自发前来送别,沿途车辆鸣笛致意,不少人还打出感恩的横幅,纷纷竖起大拇指······“那天特别感动,那边来了很多人,警察、医生、护士、还有志愿者,他们都来到欢送会的现场,唱起了《听我说谢谢你》,还有《我爱我的祖国》,听到我们都想哭了。”时隔数月,当邹晓平想起离开湖北的情景,还是感动不已。
【记者手记】
尽管隔着口罩,依然能从高高瘦瘦的邹晓平眼中看到从容和淡定。同事说,邹晓平性格比较内向,甚至有点腼腆。但是,每当问及临危受命是否感到害怕或者恐惧时,他都说——没有!
同样是血肉之躯,面临同样的感染风险。为何没有一丝恐惧?
我试图弄明白他的这份“淡定”源自何处。短暂的采访,有限的资料,让我有些不解。
直到想起一个小插曲;在与邹晓平交谈时,恰逢他女儿打电话过来。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能感受到深切的父爱。作为80后父亲,他把爱给孩子;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他把爱带给患者。没有感到恐惧,是因为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因为他要用行动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心中充满了慈父般的爱。所谓医者父母心,所谓无欲则刚,恐惧自然无处遁形。
兴宁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古荣欢
审核:胡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