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上(赏)灯源于东汉,起于北宋,盛于明清。相传北宋年间,探花罗孟郊把皇帝恩赐的宫灯,转赠给村内5姓村民,进而形成节日。明正德年间兴宁知县祝枝山对兴宁赏灯曾赋诗曰“灯辉晨映日华明”。并注“上元灯事,起于汉祠太乙,今俗借灯为登,以祝丰年之兆耳。”客家话中,“灯”与“丁”同音,“赏”与“上”同音,蕴意“添丁发财,美满幸福”。
元夜结彩张灯,有鱼龙、走马、牡丹、莲花诸灯。至民国时期,兴宁上(赏)灯随着人口的增长,各族祠堂、庙宇的增多,规模变得更大、更热闹,形式也更多样。兴宁上(赏)灯,原则上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家中最先添丁的家长为“丁首”,主持赏灯活动,主要分请灯、赏灯、暖灯三个阶段,是敬祖孝老,和邻睦族,共商公益事业的优秀传统活动。
兴宁上(赏)灯大过年,每年赏灯(正月初八至十八),通宵达旦、华灯高照,舞龙舞狮、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花、孔明灯齐齐升空,宛若繁星,煞是好看。亲戚朋友互相道贺,礼尚往来,祝福祈福。改革开放以来,赏灯习俗更加文明健康,并赋予新意,成为兴宁海内外同胞凝聚人心、外出乡贤记住乡愁、寻根问祖的盛大节日。
来源:兴宁市文化馆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