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台村
“通门镇当地有句顺口溜,叫:冲台、冲台,不想再来。”意思是说位于郁南县通门镇的冲台村实在是太边远了,来一次就怕了。而如今的冲台村,尽管还是那个边远山村,但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革命老区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村民也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从人人都“不想再来”到“还想再来”,冲台村到底经历了什么变化?记者一行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郁南县有名的“穷村”
记者一行从通门镇中心驱车一个小时来到冲台村,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鸟语花香的美丽新农村景象(如图)。“我们村距离广西梧州最近的地方只有5公里,走路就能去广西;但是去镇上却有38公里。”土生土长的冲台人徐志良说。徐志良带着记者逛起了他眼里最美的家乡。他说,以前冲台村是郁南县有名的“边远村”“穷村”,一是地理位置偏远,二是经济十分落后;黄泥路、黄泥房(泥砖房)就是村里最大的“特色”。指着村口一条崭新的双车道水泥硬底化路面,徐志良感慨地说,原来这条到镇上的路全是泥土路面,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我们村干部要到镇上开会办事,只能雇村民的“摩的”去,而且多数摩托司机都很怕,一是颠簸,二是容易摔跤,50元跑一趟都没人愿意去,所以只能自己步行4个小时左右或是骑自行车去。说起当年冲台村的窘境,徐志良感慨万千。2008年,曾经有一个外地商人来冲台收购桂皮,结果以后都不来了,问其原因,对方说这个地方太偏远了,不想再来了,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唉,没办法,当时我们确实又穷又落后。”徐志良说。
用手指着村南面的山林,徐志良说,那里是解放前抗战时期游击队在山上挖的“战壕”。冲台村地处两广交界,解放前是红色游击队的落脚点和联络站之一。目前,村里总户数163户,人口652人,共有5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冲一村、冲二村、冲三村、冲四村、大旱村,2016年被纳入省定贫困村,由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对口帮扶。在村委会,徐志良翻出了一本发黄的账本,上面显示,2006年,冲台村年集体收入只有1500元;最穷的时候,村里的账户只剩下200元,只够买2包化肥。
老区村致富跑出“加速度”
从2016年开始,冲台村的面貌开始悄然改变,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冲台村第一条水泥硬底化道路铺设完成,村里的农副产品终于可以顺利运输出去。徐志良说:“党中央的好政策指引我们逐步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我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走规模化、商品化的发展路子,充分利用村里土地和山林资源优势,发展多种产业,如今已经建成多个种植、养殖基地,如百香果基地、鹌鹑养殖基地、蜜蜂养殖基地、山羊养殖基地等。去年,还成立了冲台村永诚种养专业合作社及养蜂专业合作社,走‘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为群众的增收创造条件。到去年底,我们村人均年收入为11000元,村集体也有年均5万元以上的收入,彻底告别了贫困,贫困户实现了整体脱贫。在村里,这几年陆续建起了50多栋两层以上的‘小洋楼’,连五保户、低保户也都住上了崭新的水泥房,村里原来的泥砖房、危房等全部清零。”
现在,冲台村的2个健身广场上,各种康体器材一应俱全;村民们的收入来源也呈现多样化、多元化,例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财产性收入,一些养蜂大户和肉桂种植大户还在县城买了房,村里现在拥有汽车的农户有十多户,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同时,在山地建设机耕路20多公里,有效解决了村民种植管理和运输农作物的难题。
今年72岁的原贫困户覃庆才一边拉着记者的手,一边用手拍了拍新房子粉白的墙面。“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扶单位,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覃庆才激动地说。他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所有的贫困户都有收入了,有集体分红、有务工收入、有种植作物的收入,外地客人也过来旅游和购买土特产,咱们全都住上了新房子,幸福感非常高。
稳富之路越走越宽
“现在珠三角地区经常有公司和团队过来买我们的农产品,销路不成问题。”徐志良笑着说,这几年在帮扶单位和郁南县各级部门的帮助下,村里的农产品不光销路好,还能卖个好价钱。特别是养蜂行业,上级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不光“入股”,还解决了销售问题;如今,冲台村的笋干和蜂蜜以及肉桂制品在云浮及珠三角地区备受欢迎。下一步,村委将带领全体村民继续改善山路农副产品运输条件,考虑购置少量的农用运输车代替传统人力运送农副产品下山,降低生产成本和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投资发展;除了传统山林种植项目外,还将鼓励村民大力发展“走地鸡”等林下经济项目,促进本村种植业和农林业发展,拓宽村民的“财路”,打开村民的“思路”,巩固村民的“富裕路”。同时,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在已经建成污水处理池和完善垃圾清运工作基础上,打造生物降解技术环保治理项目,为冲台子孙留下一片干净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林峰 区伟东
责编:王铭灏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