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传捷报!
4月18日上午,佛山顺德的西江之心——鲤鱼洲岛上,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项目交通隧洞顺利贯通。这是该工程2019年5月6日全面开工以来首个贯通的盾构隧洞,标志着这项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又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4月18日上午,西江之心鲤鱼洲岛上,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首个盾构隧洞顺利全线贯通。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粤海1号”盾构机从隧洞驶出。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2020年3月18日,工程全面开工以来,首台盾构机“粤海1号”在鲤鱼洲交通隧洞顺利始发,标志着珠三角工程正式进入盾构施工阶段。历时396个日夜的拼搏和挑战,工程建设者如今终于迎来了隧洞的顺利贯通。未来,交通隧洞将极大地加快珠三角工程取水口A1标项目的建设进度,同步加速开启珠三角工程盾构施工接续贯通的时间节点。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项目由广东建工集团旗下粤水电公司承建,交通隧洞全长2174米,是连接鲤鱼洲泵站唯一陆路运输通道,将承担鲤鱼洲泵站运营检修、人员、物资进出及各类管线过江等多项重要任务。
为广东“解渴”,促进水资源均衡配置
正在建设中的鲤鱼洲岛水泵站。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初春的鲤鱼洲岛,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经历过这段时间的干旱和缺水,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交通隧洞的成功贯通,的确是非常振奋人心!”现场的建设者难掩兴奋之情。
众所周知,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是广东最大的水情省情特点之一,也是制约着珠三角及大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去冬今春以来,广东出现的部分旱情也更加凸显出广东水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的迫切需求。
目前,广东珠三角地区GDP呈现东强西弱,而水资源量则东少西多,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的特点。在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的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38.3%,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但仍不能满足沿线用水需求。而水资源总量是东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开发利用率却仅有1.3%。优化东西部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空间均衡,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成了珠三角亟待破解的问题。
目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此,广东省水利厅牵头开展一系列调研论证,在历经近10年统筹谋划与科学论证后,国务院、广东省相继作出战略部署,将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列入《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及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列,并要求加快推进。
未来,待该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从西江向珠三角东部地区供水,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和战略支撑。
113公里深层“地下长河”穿越珠三角城市群
如此意义重大的调水工程未来将建成什么样?据国家发改委批文显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一座新建调蓄水库组成。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以深层管道输水方式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
该工程输水线路全长113.1公里,其中干线长90.3公里,渠首设计引水流量为80立方米每秒。深圳分干线长11.9公里,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东莞分干线长3.5公里,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南沙支线长7.4公里,设计流量10立方米每秒。
该工程设计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7.8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为17.08亿立方米,其中广州南沙5.31亿立方米、东莞3.3亿立方米、深圳8.47亿立方米。工程沿线将新建鲤鱼洲、高新沙、罗田等3座泵站,并新建一座库容529万立方米的高新沙调蓄水库。
考虑到工程特点及施工难度等因素,该工程总工期约为60个月,估算总投资33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安排34亿元,预计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开工。在此之前,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已先行启动,为主体工程试验新技术、积累新经验。
解决缺水难题退还生态用水
历经十年论证、又要五年施工、投入数百亿元建设如此大规模调水工程,究竟能带来哪些效益?
据了解,建成后的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将覆盖和影响珠三角数千万人群,对生活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水资源科学配置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该工程不仅是广东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还将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建成后将逐步实现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生态用水,并为香港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意义。
正因为如此,该工程设计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位于珠江口狮子洋段约10公里长海底隧洞,水文地质环境异常复杂,需攻克诸多技术高地。也正因为如此,该工程将创下多项行业乃至世界纪录,为国家再添一“超级工程”,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