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晴,罗定市罗平镇。
记者在罗平镇蹲点期间,探访了红色革命遗址、被誉为“南粤红旗渠”的长岗坡渡槽,它是见证罗定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丰碑。
站在宏伟的长岗坡渡槽上,渡槽下整个村庄的秀丽风光尽收眼底,渡槽内源源不断的流水仿佛在轻轻地诉说着它的历史。长岗坡纪念馆顶部“永远跟党走”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很多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到长岗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听当年的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纪录片等形式,感受长岗坡精神的内涵,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长岗坡纪念馆是2018年10月30日开馆的,到目前为止,已有超8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长岗坡纪念馆讲解员罗梓榆说。
长岗坡
长岗坡纪念馆有三层,每层都有一个主题,巧妙融入高新技术、多媒体,影像互动、动态画面、触屏查询,让观展实现电影的情景化、信息传播的可视化。“纪念馆通过声、光、影、画、实物巧妙配合,让游人仿佛置身于渡槽建成前后的时空里。”参观者黄先生说。
长岗坡渡槽的建设,离不开一大批罗平人民的付出。在渡槽下面的双莲村,记者遇到了曾参与渡槽建设的75岁老人梁坤元。他说,长岗坡工程建设非常艰难,支撑他们的不是强壮的体魄,而是要改变罗定“十年九旱”的决心“。我从一开始就参与渡槽建设,以担、抬、扛为主,全部靠人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建设而成……”梁坤元说,以前罗定是“十年九旱”,大家都叫苦连天,也正因为如此,建设长岗坡渡槽虽然艰苦,但大家的心都是一致的“。渡槽建成后,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在党的领导下,罗定人民生活条件改变了,现在荒山、农田都有水了。”
而另一位建设者陈乃良,虽然参与建设只有一年多时间,但那段岁月让他终身难忘。“当年每个生产队都有人来参与建设,我初中毕业就过来了,当时的工作主要是碎石块,全部用人工来做,很辛苦,做到我两个脚趾甲都掉了。”陈乃良说,苦尽甘来,现在罗平人民的用水不用愁了,而且在长岗坡渡槽的影响下,村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岗坡精神,感染着村民奋发向前,村庄变漂亮了,邻里之间也更和谐了。”
梁坤元、陈乃良只是当时1万多名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的一个缩影。建设者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在缺少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由肩挑人扛、钢钎铁锤、人力车等土办法建设长岗坡渡槽。工程从1976年11月动工兴建,到1981年1月竣工通水,用时4年零2个月。渡槽全长5200米,规模和长度在人力建造渡槽史上雄居国内第一。
如今,长岗坡渡槽每年把近4亿立方米的太平河、罗镜河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河水库,使之成为罗定库容、供水量、发电量最大的水库,灌溉8万多亩农田,保障城区以及多个乡镇55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改写了罗定干旱苦难历史。长岗坡渡槽建成40年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渗漏,从未大修,至今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罗定人民的幸福河、致富河。
记者离开长岗坡渡槽时,看到渡槽下有这么一句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正是罗平人民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如今的幸福。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罗定长岗坡渡槽变化翻天覆地,不变的是长岗坡精神,代代传承,永不褪色。
来源:云浮日报
记者:游思明
责编:黄泳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