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话书院
荣兴
看自然山水,品万千世界,丰富人生体验,提升思想智慧。一直是我对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向往,也是我从文几十载笔下题材的重要源泉和思想积淀的肥沃土壤。作为一个读书人,每次旅游总少不了打卡一下“书院”。
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不过在我的眼中,它就是一块略带神秘色彩的文化阵地,它用特有的方式一直默默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我第一次接触的是岳麓书院,刚上中学那年首次去省城长沙玩耍,当时的书院是不另外收取门票费可随意参观的,我们登岳麓山时顺便走进去,当时的心情谈不上是历史人文的诱惑,还是切身去感受传统文化熏陶,应该纯粹是为参观而参观,非要扯上一点理由无非是想增添一点在同学们面前显摆的谈资,所以书院内的所见所闻早已淡忘,唯独门口的一副对联因为后来总是自觉和不自觉间重温而记忆犹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当然,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多,后来明白了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岳麓书院就承载了湖湘文化精神的传统:“经世致用、关怀现代、关心社会”等等,王夫之、魏源等诸多彪炳史册的人物,都曾受到其思想和精神的浸润。
湘人历来尚勇和好读书,在这种地理和人文环境中成长的我也养成了读书、买书、藏书的习惯,自然对一些与“书”关联的事物比较关心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和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世界各地都兴起了“孔子热”。据不完全统计,这时期全球共兴建有孔子书(学)院和孔子学堂1500多所,虽然期间我也游历过大大小小不少的书院,但孔子故里的曲阜孔子书院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这份牵挂直到2012年5月赴山东参加一个学术会才还了夙愿。
曲阜孔子书院与大家耳熟能详的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西上饶的鹅湖书院等比起来显得十分的稚嫩;不过,它坐落在“东方圣城”儒家文化殿堂的孔子圣地,相伴着久负盛名的孔庙、孔府、孔林;与生俱来就披上了与众不同的历史氤氲和承载了特有的历史文化厚重。它遵循孔子提出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继承并发展中国历代书院教书、讲书、校书、著书、藏书的传统,逐步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合作重要平台。因此,即使是这座书院新建年限不久远、建筑规模不够宏伟、藏书图册不够庞大、人文典故不够繁多,我还是觉得不虚此行,因为内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仰慕得到了满足。优秀传统文化是全球化时代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以说,书院对我国教育、学术、建筑、藏书等事业的进步,对民风民俗的养成,对中华文明的传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书院本身就是一种活的文化载体。
有人将书院文化精髓归纳成了“20个字”——“名家办学、尊道贵德、遵循规律、崇尚学术、知行合一。”名家办学是古代书院最显著的特点。有名家才能成就名校,“嵩阳书院”先后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名家讲学传道。各地学子慕名前来,青灯黄卷,潜心研读,如沐春风。书院教育秉承儒家理想,以“读书、明道、讲学、爱国”的治学精神,彰显了卓然的精神气象和文化风骨。书院大多采用自学、讨论、讲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尊重教育规律,以其崇高的治学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精神内涵感召、教化众多学子。传统书院都是民间发起的,所以最能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恢弘气象。书院的教学开放多元,师生经常走出书院,做到了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王阳明游南镇正是在和友人谈论岩中花树时悟出了“心外无物”这一深奥的道理。
说到了王阳明,就不得不谈一谈“千年文脉、悠悠书香、宁波书院、历史悠久。”的“书香之城”。史载,宁波历史上有数以百计的书院,多座书院被当朝皇帝赐过匾额,唐朝明州比较有名的书院有两所:德润书院屡兴屡废延续千余年。蓬莱书院文脉断续相接,宋清两朝重建,后更名为缨水书院。宁波的书院风生水起,名声在外,甚至引起最高统治者的关注。比如“桃源书院”虽然地处鄞西横街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艰苦,但因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教书育人,教化地方,吸引了很多名士前来讲学,学生多的时候有200多人,被北宋宋神宗赐匾额。宁波书院的兴盛得益于学者牵头组织,私办官助、集聚图书、聚众授徒、教学相长,所形成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一个地域,而且辐射至全国乃至海外。最典型的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和黄宗羲的史学。“书香之城”闻名于世的除了王阳明讲学的中天阁外,还有一座藏书楼——天一阁。2016年赴余姚参加新闻年会活动时,我专程拜访过此地。据导游介绍,天一阁建于明朝中期,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使得天一阁广为世人所认识。
明嘉靖年间,喜好读书和藏书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倾毕生心血和钱财主持修建了天一阁,用于存放、收藏历年所收集到的数万册书籍。天一阁的名字来自《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之语,藏书楼最忌的是火,所以范钦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并在建筑格局中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楼外筑水池以防火,“以水制火”,同时,采用各种防蛀、驱虫措施保护书籍。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进呈珍本书籍641种,为表彰天一阁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乾隆特颁谕旨,恩赏天一阁《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以示嘉奖,并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用于保存《四库全书》4个抄本。
从天一阁走出来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我不清楚自己是感叹它历经风风雨雨400年巍然屹立堪称文化奇迹呢;还是痴迷无论墙外如何喧嚣,这里不掺杂世情纷纭的那份独特宁静;或许是崇拜范氏子孙自甘寂寞不改爱书藏书的执着初心和精神!真的很感谢这一座座文化书院的存在,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真的很感谢那一代代读书人的坚守,传承着各个时代思想的碰撞和回味。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人和物的寄予才能时刻唤起世人对文化传承的向往与回归。
来源:云浮日报
责编:麦月勇
值班主编:区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