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宋太祖蹴鞠图》(国画) 钱选 上海博物馆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将清明节气的伤感基调描绘得淋漓尽致。淅淅沥沥的凄雨之中,人们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心怀感伤。然而,在民俗学者看来,悲伤并不是清明的全部。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自古中国人就有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为这个节气增添了生机和欢乐。通过古代的绘画作品,我们不难勾勒出悲喜夹杂的清明图景。
杜甫《清明》诗云:“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这说明在唐朝时蹴踘就是清明习俗之一。《宋太祖蹴鞠图》描绘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大臣们一起踢球的情景。
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就描绘了踢球的技艺。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可见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广泛性。
《宋太祖蹴鞠图》原为宋代苏汉臣之作,元代钱选临摹,现藏上海博物馆。该画设色淡雅,用线古拙。钱选题识:“蹴鞠图旧藏秘府,今摹图之。若非天人革命,应莫观之,言何画哉。”表现出了对此画仰慕已久的心情。明代文人唐文凤曾作《题蹴鞠图诗》,诗中云:“军中之乐谅亦宜,青巾白袍大耳儿。历年三百开洪基,紫衣穆穆善容仪。荧煌烛影难逃讥,黑帽绿衫燕尾眉。翩然对蹴手揽衣,相业曹随继萧规。昭辅大面兼丰颐,侧身注目从旁窥。太尉粗俗纷鬓丝,平生羔酒香凝卮。衣色淡黄巾色缁,石郎并肩立不移。是中年老茁白髭,姓名未识知为谁。”证实前面踢球者为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后面观球者为大臣赵普、楚昭辅、党进、石守信。
元 王振鹏《驭马踏青图》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唐朝诗人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描写了清明踏青的习俗。元代画家王振鹏的《驭马踏青图》更加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情景。
清明踏青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诗句。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生动描写了清明踏青的情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古人的踏青旅行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马。
《驭马踏青图》纵162厘米,横79厘米。画面的远处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峰顶之上尚有积雪,苍松翠柏耸立山间,长青缀绿。山前湖面碧波涟漪,峋石凸起,岸边嫩草丛生,一棵柳树弯挺直上,叉枝交错,柳条初放,随风飘舞,几只春雀或飞翔,或止立,嬉戏枝间。人物衣着厚实,让人感觉到春寒料峭。御花园内,五位宫妃贵人沐浴着初春和煦的阳光,骑马踏青。其中三人立马交谈,欣赏园景,有说有笑,神情自若。另外两位策马扬鞭,飞奔驰骋,尽情享受春光的温暖和游骑的快乐。此画构图严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人物突出,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清新舒畅,画技超凡,精湛细腻,堪称是工笔绘画的精品力作。
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国画) 陈枚 故宫博物院藏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代诗人韦庄的《麟州寒食》描写了清明打秋千的习俗。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册》之《杨柳荡千》描绘了这一情景。
清明打秋千的最初主要是女性。《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宋时期,打秋千成为清明习俗的重要内容。元、明、清三代,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竟然把清明称为“秋千节”,可见打秋千风俗之盛。据传,打秋千可以驱除百病,把病毒荡走飞走,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月曼清游图册》生动地描绘了宫廷嫔妃们一年十二个月的深宫生活。《杨柳荡千》描绘的是清明景色:杨柳舞于春风,杏花映于春水,芳草萋萋,嫔妃宫女走出闺房,在草地欢嬉,秋千架上,一位妃子的身姿轻盈如燕。宫女们看着主人在秋千上飘动的身影,在指指点点评赞着,一宫女靠近秋千,做护卫状。此图表现了主仆之间亲近的关系。画家以工细流畅的线条和亮丽鲜活的色彩将嫔妃们描绘得身材修长、体态轻盈、秀润飘逸。在技法上,此图所绘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
此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37厘米,横31.8厘米。一侧配有清代梁诗正的题诗:“东风二月拂人和,高架秋千红袖多。五色衣裳耀明锦,綵云相映掠空过。绿杨红杏媚春晴,才到花朝洲景成。闲闘身轻踏空舞,天风吹度佩琼声。”
石门二十四景之春瑦纸鸢图(国画) 齐白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群儿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欢快景象。近现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春瑦纸鸢图》就描绘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
古时,清明节放风筝很盛行。《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病症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故又叫“放断鹞”。《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春瑦纸鸢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是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一。画家以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峭壁山石一片葱绿,旁边一树冠枝繁叶茂,绿树翠风,生机勃勃。在山石之上,一红衣少年手中的风筝已飘向高高的空中,另一褐衣老者似在指导少年放风筝。上有题识:“仰观万丈落儒冠,一线欲无云际寒。不见木鸢天上去,诸君尘世未曾看。”
1910年,湘潭名士胡廉石请王仲言为自己住在石门附近的景色拟定了24个题目,再委托齐白石按题作画。齐白石精心构思,数易其稿,历时3个多月,才完成《石门二十四景》这组作品。《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记录了创作过程,说:“廉石和仲言,都说我远游归来,画的境界,比以前扩展得多了。”生活中最平常的风景、最简单的事物、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在齐白石的笔下妙趣横生,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